看书站 > 玄幻奇幻 > 那过去了的事 > 第四章 北京当时有些不良风气

第四章 北京当时有些不良风气(1 / 1)

第二天,当然要去长城看看,我索性买了两张一日游的通票,当时可以游“八达岭”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嘛)、十三陵等(可能还有香山和颐和园),总计花了十六元的票价!

我和郝淑珍乘了一段儿车开始登上了长城,这是“八达岭”长城,望着那大块的长城砖,逶迤而上的烽火台,在长城上向下看去,群山峻岭尽在眼下,丛林树木就像现在作战沙盘上的模型一样那么渺小。但长城脚下到处都是点点斑斑的废包装纸、报纸等物,垃圾遍野,站在最高处的“八达岭”烽火台下,游客并不多。我高喊了一声:“长城,我来了!”,其气势,大有**所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著名的豪言壮语所描写的人物,也不禁记起了**的著名诗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满卷西风,今日长樱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自己大学毕业了,又经历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可以说是“从实践上升到了理论”,以后就是再“从理论付诸到实践的过程”,就看我的了,可真有“天下舍我其谁”的伟大感觉!看到这段儿长城时,由于这“八达岭”长城这段儿是最典型的中国长城,维修的特别好,有些长城砖塌陷丢失的地方都用崭新的长城砖修补了上去,可惜的是新做成的长城新砖与本来的老砖有着明显的色差,而且摸缝的泥灰有点太白了,这些新的完全不像已有老旧的,一看就是新弄上去的。我想咱们中国人智商也不低啊,最起码要弄成和旧的一样,一看就知道是新修过的,外国人也是这样做的吗,有人说文物的修复要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去做,唉,本来要做个好事,还是把它“弄真成假”了。

接着我们又去了“十三陵”明代皇帝的陵。对“十三陵”印象太少,我总以为是清朝皇帝的陵墓呢。这次去了以后我才知道咋回事,过去是从“十三陵水库”得知的,只知道是个地区名。每年春季中国领导人都要集体去那儿挑土建设水库,有许多的国家老领导人,经常播放的电影纪录片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罕见身姿,现在好像也是国家领导人,每年春季也去“十三陵水库”,不过变成植树了。领导人弯弯腰,象征性地用铁锹端起一锹土,放到树的根部,走走形式罢了。“十三陵”的印象,仅此而已,这次去了“十三陵”,方知道这个“十三陵”的真意。原来这里是埋着中国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墓,这个地区和北京的长城一样在北京西北远郊昌平县,为了寻找这里的风水,明朝时有个*看风水的术士,在看了许多的名山大川后方选择在这里,说这里风水好,是龙脉的象征,在广阔的一片山区,有一条蜿蜒起伏的山脉,像一条巨龙一样,盘踞在群山之中,若在此下葬,可保江山永世长在。于是后来明朝一代接一代的皇帝死后安葬在此,一共是明代的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所以简称叫“十三陵”。

这里的墓葬的确也没什么看的,特别是那些地下陵墓,阴森森、冷兮兮,夏天去了还浑身冷的发抖,尤其是见了那巨大的棺木,一层一层,一个套一个,棺椁中间还有木炭,最后是陪葬物品。在定陵和长陵,我俩也是看了地下墓葬,说起定陵,还有段儿故事。它是解放后才开始发掘的,解放后古代帝王的陵墓,是不能随便挖的,要国务院批准才行。因为有这样的先例:陪葬古物发掘出来后,遇空气变质或消失。一九五八年,考古部门请示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可尝试挖一挖定陵,这是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他们发现在宝城西南边的砖墙上似乎有一条裂缝,怀疑这里是墓门所在,大家爬到顶上一看,在裂缝的上端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刻着“隧道门”三个字。后来考古队就从这里开始试掘,果然是一条隧道。定陵是新中国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丝织品、玉器、金器等文物。然而,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无数奇珍异宝无法保存,发掘的丝织品变硬腐化,三口金丝楠木精制而成的巨大红漆棺椁以及万历帝后的尸骨也在“文革”前后被红卫兵和革命干部遗弃及毁坏,经过此次的教训,加之过去的经验,中国国务院决定以后不再批准发掘帝王的陵墓,除非是保护性的发掘。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得是不咋样,比日本的差一些,日本占领北京这么长时间,这些皇帝的陵墓连动也不动,而且保护的也可以,比起国min挡军阀来说也强些。

军阀孙殿英不就是一例吗?他在这一带驻扎后,也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只不过不是用来陪葬,而是攫取,为了获取军费和获得珍宝。他们冒天下之大不违,费了许多的力气,派了他的工兵营炸开了慈禧的陵墓,获得了无数的珍宝,仅事后用来行贿的就有硕大的珍珠和“翡翠西瓜”,搞的那些满清的遗老遗少痛哭流涕,义愤满腔,举国人民共同谴责。我俩又看了“长陵”,这是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一個气勢恢宏、地上建築也保存相當完好的一处陵墓,在“长陵”的大殿里有“金丝楠木”做成的大立柱,两人合抱不过来,那是从遥远的南方运过来的,“楠木”生长在湿热地区,大概在遥远的缅甸,那里古时有许多的名贵树种,那么老远怎么运来的,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为个死人,这些皇帝们生前过着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日子,死后的宫殿还要这么宏伟豪华,可能他们觉得就是应该享受的,可死了也就是一具僵尸而已,人活着也可能会享受荣华富贵,但死了也会这样吗?我们怀着无数感慨,离开了“十三陵”。

看完地下的,又来看地上的。我们又去了颐和园,这颐和园也离北京的市中心不近,那时也没有地铁,现在坐地铁真是方便,说去哪儿坐上地铁很快就到,也就是倒地铁费事,要不台湾把地铁称为“捷运”呢。颐和园是清朝皇家的“夏宫”,就是夏天消暑解闷的地方,建于一七五零年,面积近三百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第一次鸦片战争被破坏过,慈禧太后又重修,说是“夏宫”,不过也可能冬天也能用上。最近看电视连续剧“甄嬛”就有这个情节,冬季在冰冻的湖上皇帝举行“冰嬉”,有成百的人列队冰上,由妃子脚蹬冰鞋,在冰湖上穿梭自如,像雏燕展翅、如彩蝶起舞,也是美不胜收。颐和园据说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的八百万军费修的(实际挪用了三千万两白银),要么“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怎么惨败给小日本鬼子。我们从东门进入了颐和园。先说那个近一里多路由二百七十三间的廊房组成了长长画廊就使人大吃一惊,梁上形态各异的图画就给人以千姿百态、眼花缭乱的感觉,它几乎包含了整个中国的历史故事。据说是乾隆皇帝的母亲喜欢听故事,经常一边在长廊中游览,一边让宫女给她讲各式各样的故事听,有些她特别喜欢的故事,就让宫女们反复地讲。时间一长,宫女们肚子里的故事讲完了,以前讲过的故事也记不清了,这可难坏了宫女们。后来,她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故事的内容画在长廊两侧的梁枋上,故事越讲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画也越来越丰富,从此,宫女们再也不愁没有故事给太后讲了。而太后呢?因为年迈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画,对此竟毫无察觉。据说,这就是颐和园长廊人物故事彩画最初的来历,当然这些故事也是根据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典故而来的。

往西走,看到了一所三合院式的建筑,叫“玉澜堂”。在十九世纪末,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想来这个皇帝也可怜,虽是一大国之首,却被人囚禁在此,虽面对的是湖水如画,群山如诗,但想到国家大权旁落,民众生灵涂炭,愁也被愁死。可惜这个光绪皇帝在慈禧将要死前,被慈禧毒害而死,比慈禧早死了一天。在画廊的北侧,是巍峨而立的“万寿山”,这个万寿山地形险峻,上面有诸多的奇石和排列有序的大小宫殿,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一百零九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二十一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内有八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在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于一**一年花了七十八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一**四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走到画廊尽头,在昆明湖北侧,有一水中奇景,远看是一艘大船浮在湖水上,这石舫从此与慈禧太后联系在一起的种种褒贬,及至其外观的雄浑壮美,做工的精细典雅,历史的遗闻逸事,无一不载尽诸般情愁感慨与溢美之词。对这一切,石舫若有知也早已习惯了,就象常居北京,常去北京的人,都知道颐和园有一座石舫一样平淡无奇。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嘉庆在一八一一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看完万寿山下的风景,我俩不顾游览时的劳累,又爬上了万寿山,此山的山势险峻,坡度很陡,在爬的过程中,不时的从这个怪石垒成的洞中钻出来,再从那个怪石垒成的宫殿里钻进去。在半山腰还有小烧香的庙宇,后来我俩爬上了万寿山的最高处,从最高处往下看,整个昆明湖即对岸的景色尽收眼底,大有一览祖国大好山河景色之眼福,要么清朝的皇帝在此选了此地为他们的观赏圣地。园中还建有供演员演出的舞台,来为皇帝妃子们看戏用,还有南方风味的庭院园林,这些怪石有的相当巨大,据说是在冬季用很多的人力要在运来的路上用水结了冰才运过来的,我想,这要耗费劳动人民多少的劳力啊!所有这些都是仅仅使得清朝的皇室成员能在这颐和园中领略到中国各处的自然风光和人类高超的演技而进行的。下了万寿山后,从北门出来,结束了一天的游览,郝淑珍是首次见到这些人工造的景物,她体力也好,自然是总也看不够,后来我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住地。

哦,对了,我俩在来时爸爸还给我们介绍了在北京的关系,就是他的好朋友李松的大姐。她在北京的外交部门工作,让我们和她联系,于是我郝淑珍和再三倒车找到了她那里。

在挤公交车的时候,也看到了一件不愿见到的事:一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坐在公交车的座席上,来了一位急急忙忙的抱孩子的年轻女人,解放军战士看来要坐许多站,但也让座给了她。这解放军战士在旁边站着,这女的连谢也不谢一下。这时车上来了一伙计是位年轻的男人,他和这女的看来非常熟悉,和这女人聊天聊得火热。过了两站这女的抱着孩子要下车时,非但不把座位还给还站着的解放军战士,反而再三热情地让后来的那个男人坐下,那男人也堂而皇之地坐在了座位上,抱孩子的女人则扬长而去。那位解放军战士还是站着,极有修养,只是静静地注视着此事。这时我倒感到有点儿气不过,便大声对那男人喊到:“这是这位解放军战士让的座,理应该让他先坐”,其实那男人也觉得不对劲儿,但他不知道原来的情况,无奈之下也表示让座。后来解放军战士推辞后也没坐,实际上我像吞下一只苍蝇一样浑身不舒服,那有这样的女人,脸皮这样厚,看那个做为和派头,就像很平常一样,北京的女人都这样吗?这是给北京人丢脸啊。相比之下,还是那位解放军战士的涵养好,当然是从外地参军来的,一直未说话,两脸上很平静,也并不坐,对此类事情好像见怪不怪似的,大概这种事情在首都北京也司空见惯了吧!北京人的素质有这么低吗?想到这里我倒有些忿忿不平了!

我俩找李松的大姐目的是请她设法给买茅台酒和高级烟,结婚前就想过就这么一次,也没喝过茅台酒,当时虽不算太贵但市面上也买不到。我在家给爸爸一说,我爸就给李松说了,李松哥就豪爽地说这好办,我大姐在外交部工作,这点事还不好办吗!如探囊取物。我们知道也不能多买,就要两瓶茅台酒和两条中华烟,在外交部这事还不好办,当即就把联络方法给了我们。找到她家后,她家在北京的一平房住,四十来岁,人长的圆圆胖胖的,我们也没问在外交部做何工作,看来李松已给大姐写信说了情况,她见面就说,事情好办,要用来拿就行,我们外交部的酒喝不完,喝剩的啤酒、白酒经常倒掉,我们还用啤酒洗澡,这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啊,外交部来的外国朋友多,酒宴上大家都文质彬彬,谁好意思多喝,一定会剩不少的,工作人员拿回去自己喝呗。她一边说着就把我们所需的茅台酒和中华烟给了我们,中华烟仅每条八元六角,而茅台酒每瓶十二元八角钱。

最新小说: 傀儡师 云雾肆意 太师要欺上 一场十五年的阵雨 浴火重生:狠毒嫡女复仇 炮火弧线 魔甲兵魂 修炼从悟性通天开始 趋吉避凶,从天师府开始 吞火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