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连绵,不止我中原腹地大部分地方遭灾,辽国据说大雨连下半个月,不止河坝决堤,就连房舍也被雨水冲毁了不少。
辽国苦寒,虽兵强马壮,百姓却一直不富裕。这和辽国大部分国民还保持游牧民族,逐水而居的习性有关,也有不善于耕种有关。
中原人善种田,是出了名的。事实上,辽国种田的百姓,往上论祖宗的话,大部分还真就是中原人。
像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百姓流离失所,直到赵匡胤陈桥事变、黄袍加身,才算结束了中原的混乱。然鹅由于赵匡胤本身将士出生,当了大宋的开国之君后,就特别害怕有其他的将士学习他来一出黄袍加身,就搞了什么愿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极力的打压武将。
大宋经济发达,国力羸弱,周边国家谁都想扑上来咬一口,和当初的承诺分不开的。估计赵匡胤活到现在,也会后悔......
毕竟赵祯往前面的皇帝还好,但是后面的宋徽宗,靖康之难,不止是大宋皇室的耻辱,更是大宋百姓的耻辱。
包拯不能预判这些,但并不妨碍包拯不清楚,一个强势又有能力的君王对国家的重要性,别的不说,强势又有能力的君王,并不只是骁勇好战,对外有强大的征服欲,而是处理国家大事来,也会很得心应手。
最起码苏清之现在,就显示了得心应手处理政务的一面。
大宋有太子,乃是天幸。公孙策跟着感叹一句,却有点儿担忧。就怕太子殿下初生牛犊不怕虎,做什么事情都硬刚,有时圆滑一点,说不得更能得到好结果。
第131章 第 131 章
不提包拯和公孙策私底下说的, 且说苏清之这边。苏清之呢,下了朝后,就直接吩咐白仓出手, 率领老鼠大军,将胆敢劫持钦差大臣的匪徒全都洗白白,
根本就没留一个活口,打的主意便是敢犯错, 那必然下狠心处理。务必不能让他们有再一次危险的机会。
结果挺好的, 顺利救出钦差,并且还起了很大的威慑力。总之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都不敢有匪徒作乱,甚至连很多官员都安分起来。对此, 苏清之一点都不意外。
只是觉得大宋的有些官员,心理素质太差, 哪里像他, 如果换做是苏清之做出倒灶的事情来,准面上装出无事人,但是暗地里定然疯狂的处理政务,务必不让任何人抓住他。
很显然,这些个大宋官员个个坑起大宋皇帝来, 那是得心应手。君王温和,他们就得寸进尺。
君王要是强势的话,就会软和起来,典型的欺软怕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