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卷三 王佐(1 / 2)

第144章卷三王佐

“臣正是荀彧。”

不卑不亢。

“朕记得,你曾经被名士何颙评为‘王佐之才’?”

“不过些喜好月旦评的清谈之士,所言不得当真。”

刘协见荀彧一直淡定自若,终于询问对方一个难题——

“朕听闻曹操在见到你的时候,将你称作“吾之子房”?”

“你又有“王佐”的名声,又有将你当做“子房”的主公,你为何还要前来关中?”

说着,刘协还堵死了荀彧的退路——

“可千万别说是为了你的侄子荀攸。”

“朝廷在年前就命你将宗族迁来,可直到现在你才姗姗来迟,可见你并非是为了自己的侄子着想。”

“既然如此,你又为何愿意来到关中呢?”

荀彧回头看了眼荀攸,深吸一口气——

“陛下,臣此前,确实想过不顾侄儿死活,拒绝朝廷的诏令!”

荀攸面色如常,仿佛荀彧说的不是自己一般。

“至于为什么来到关中,陛下方才不是已经自己说明了吗?”

“既然世人称我荀彧有‘王佐之才’,那我自当前来辅佐王上。”

“至于曹公的称赞,其实是稍稍有些夸大,臣并不认为自己的才干能够与留侯媲美。”

“曹公虽有英雄气,却终究没有为王的资质,故此,臣自应来到关中,辅佐尊上!”

刘协的校考显然没有完毕。

“方才贾令君与朕说了关中之政,文若可对其有所异议?”

荀彧这时才知道,方才刘协让贾诩先说关中民生之事,还有考验他的意思。

好在荀彧并非庸才,方才贾诩在言说时,他都仔仔细细听了进去。

“臣有异议!”

不但听了进去,而且直接就敢辩驳,丝毫没有新人的畏惧与不适。

“朝廷之政,尚有弊端!”

“其一,便是均田之策。”

“均田虽为仁政,却因为涉及到朝廷每一寸土地,每一名士卒。故此需要仔细核实的地方不可谓不繁多。”

“就比如虽然都分田二十亩,可这二十亩田所在何处?是好是坏?都语焉不详。即便都是良田,也有具体的差异,若是种植麦、粟,和种植桑、枣的长势不一,那又该如何裁决?”

“兴许写在公文上的不过是一个字罢了。但是这一个字落到百姓身上,却是千钧沉的担子!既然朝廷决意施行新政,就该做到尽善尽美,与民更始!而不是模棱两可,敷衍了事!”

荀彧的指责不无道理。

虽然尚书台在均田时已经足够仔细,但因为时间紧迫,终究还是有很多错漏之处。

这错漏,对于尚书台来说,可能只是公文中的一点笔墨,可压在百姓身上,却可能将他的脊梁彻底压垮。

要是在新政上模棱两可、敷衍了事,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那还真不如不去施行新政!

“朕记下了,还有呢?”

“其二,便是水利之恶!”

“既然朝廷去年就知道会有灾情发生,那做出的防范手段未免有些太过肤浅!”

“若是能在去年多往渭水南部开凿运河,甚至直接扩大昆明池,完全能再储蓄些雨水,不让其白白流到大河中去!”

旱灾之前,关中可是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暴雨的。

若是在那个时候组织百姓扩充昆明池,或者在渭水南岸,临近终南山的地方多挖几条运河,完全可以储蓄一些雨水,让百姓不至于这般捉襟见肘。

一时间,众人的目光都看向贾诩。

当时已经轮到贾诩主政,所以顺着荀彧的话深挖下去,还真像是在找贾诩的茬。

荀彧也意识到这一点,朝着贾诩躬身道歉:“下官并非指责贾令君,只是就事论事。”

贾诩当然也明白这一点,而且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羞耻的地方。

不要忘了。

他贾诩在被天子挖来当尚书令前,可是一个领兵的校尉!

武将治国,治成了今天这个地步,还能要求他贾诩做的有多么完美?

荀彧的话还没说完。

他当然不是为了找茬而找茬。

说出错漏,不过是为了补救。

“今年关中雨水一样不多,朝廷自当未雨绸缪,赶紧从终南山一带开垦运河,引水浇灌渭水南岸郡县的土地,应对今年关中旱情!”

刘协点头,表示默认。

“其三!”

说完了政令、民生上的弊端,荀彧又将矛头指向人事——

“如今政务皆出自尚书台,九卿已经名存实亡!”

“可偏偏,九卿各部还存在着大量尸位素餐的朝官,每月需要朝廷耗费大量钱粮供养!”

“如今关中粮食匮乏,臣请求朝廷能够设立考核制度。若是朝官有真才实学,自当引入尚书台中处理政务!可若是没有学问,就应当降其食俸,避免朝廷内耗过重!”

……

尚书台同僚都用极为钦佩的眼神看向荀彧。

不愧是“王佐之才”啊!

是真的勇猛!

刚进尚书台,就敢上书天子对那群朝官动刀……

而刘协听得亦是微微一怔。

若不是荀彧说出来,只怕他还真的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三公九卿,还有其他一系列乱七八糟的部门都占据着大量的官吏名额。反倒是真正掌管政务的尚书台,不过就这么几个尚书郎在忙碌。

让百分之十的官吏,去做百分之九十的工作,属实是有些不太人道。

可是……

那些朝官,也不是乱设的。

最新小说: 笼中月 回到古代当咸鱼 虫族之蝴蝶先生恋爱吗?我超甜 被反派雌君读心后 渣虫剧本令我绝望 穿成恶毒炮灰后被大佬强制贴贴 我的红楼生涯 一事无成的我只能去当海贼王 我打败的boss都出来了 大明话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