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站 > 都市言情 > 中华大帝国 > 第三十四章法国舰队与巡洋舰队的混

第三十四章法国舰队与巡洋舰队的混(1 / 1)

“我完全看不见敌人的战列舰在哪里。”

谭枫霖纪录到,

“我决定将舰列向后转动,不然在转向点等待我们的将是毁灭。”

面对8战列舰,而且全部装备了新式重炮的战列舰,这帮谭枫霖下定决心,全体作一次gefechtskehrt-dung,战术大转弯。端开始,每条船将在敌人炮火前回转180,这种举动是相当危险的,极易引起碰撞使舰列乱成一团。

不过这个风险必须接受,信号发出后中国战舰开始依次转向,和平时期在波罗的海的反复训练此刻发挥效果,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战列舰和巡洋舰右满舵大转身,机械师们上下忙碌,在白色蒸汽和黑色煤渣上打滚,这个时候如果引擎或者船舵出点问题,那就一切都完了。几分钟后,中国舰队向西南方脱离战斗,只有巡洋舰舰队在干扰中失去了与本队的联系。

14点38分,美国的战列舰也开始依>:|南方追击。法舰队则因为旗舰的问题再次与美国舰队失之交臂;鱼雷网已经被弹片撕破,正挂在舰+:。两分钟。

炮塔里的水兵纷纷爬出来,在上尉指挥下用太平斧乱砍一气。这种几百吨重的鱼雷网不仅影响航速,而且在实战中证明毫无作用:仅能提供局部防护。法国战舰也很少在外海停泊,更严重地是常常威胁到螺旋桨。美国在开战前不久就扔掉了这套东西。法国一直到这场战争之后才接受教训。

赵刚在事后评价:当谭枫霖决定转向时,美法国舰队暂时的优势就像纸牌搭地房子一样塌下来,刚转过身的中国舰队极其脆弱。但桑普森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1442分当敌为那只是浓雾的阻隔。衣阿华号战列舰到此只发射过9轮炮弹,一个桅杆上的观察兵将其形容为“捉迷藏游戏,对方时不时在烟雾中出现。短短几分钟后再消失不见,就像兔子从一个洞跑进另一个洞里。

”此时美国的侦察体系再次处于瘫痪状态,舰列前面的巡洋舰明明看到中国大转向,不少战列舰的观察哨(包括衣阿华自己地)都观察到这次动作,但没有人想起通知舰桥,可能觉得“反正大家都能看见。”

直到1444分,美国战舰才开始小去,重新散成3前进。10钟过去后,依然没发现中国军舰的影子。总司令才觉察到“一定有其他什么原因”他下令全体转向南方。

此时舰列最外端的纳什维尔号开始陆陆续续受到大口径鱼雷騒扰,最早一次是在1445分,可能来自中国。|鱼雷正从后方接近,被回避躲过。654纳什维尔舰桥前部发生爆炸,全舰右倾7度,指挥官克林顿少将报告说是因为一发鱼雷或水雷。这给桑普森造成一种感觉。即中国战舰向西撤退是种圈套,在那边等待的是水雷、潜艇和驱逐舰。

不久前方战舰紧急报告:在你前方有潜艇!于是桑普森迟迟不下令西进,实际上最近的中国潜艇也在几百里外。中国潜艇的基础表现,让美国海军谈潜色变,现在子虚乌有的潜艇又阻挡了整个美国舰队!

最前方地卡耐尔还在用21节推进,搜索西南方。14点50他突然下令右舷转向,两艘装甲巡洋舰掉头回航。这使他与中国舰队之间的距离重新拉开5000-8000,关于这次掉头的原因在事后他自己也没有解释。14点55分,衣阿华命令用灯光信号询问

“你能看见中国战列舰吗?”

“不。”后者简短回答。

实际上中国的鱼雷来自几艘战列舰,这些操作鱼雷地水兵不小心按动了射击按钮

“各种炮弹尖叫着在我们身边落下,扑面而来的灼热气浪中尽是致命的毒素,最后几个人在不停咳嗽呕吐,脸和手都已经变成深黄色,耳朵里流着血,已经被震聋。”这是锅炉工白天乐对误射的解释。

卡耐尔在数分钟前也报告“敌舰队在西方。”一大群中国鱼雷艇重新接近证实了这个事实。就在谭枫霖成功实施第一次大转向20分钟后,美国舰队第二次转向后重新杀上,再次进入中国战列舰群地致命火网中。在战后谭枫霖写给皇帝的信中,他试图解释敌人这么做的动机:

“当时脱离接触开始巡航显然还为时过早,我方占据先手,可以一直从后方实施压迫,使美国无法实施预定的战略企图。更重要的是我方可能阻断退路,让美舰队无法返回母港。反击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不计后果重新掉头东进,凭借精锐战列舰实施快攻。这种奇袭一旦成功美国将重新掌握战场主动

但是,在远离主战场的地方一场更加激烈地战斗正在进行,中国五艘7350吨的一级巡洋舰正在与法国四艘>。|看,这是不公平的,巡洋舰也许可以将战列舰击伤,但是却无法对其造成致命伤害。

中国:

一级重巡洋舰50吨+0mm三联装火炮,152mm速射炮,航速18节!装甲厚度180mm艘

法国:

30。5cm(45*227cm(45*214cm(45*847mm速射炮45cm*

装甲(mm):装甲带275-450主炮塔400甲板

最新小说: 身在婆媳综艺,心在乡村建设 人在八零吃瓜,被糙汉掐腰疯宠! 整个诡异世界都在等着我上天 开创黄金时代:我的收入能翻倍 怎么遍地是我前男友 摄政王他对我爱不释手 都市最强毒液 灵魂扳机 恶毒雌性超软,星际大佬顶不住了 末世大洪水:女邻居上门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