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所说的边境线,而是边境郡县适合于防御的地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边境省份有利于防守、也必须防守的要害地段。
基于长城的这一历史特点,我们不能如同当今西方人的误解一样,将中国古代的诸侯长城认定为诸侯国之边境线,将秦帝国万里长城看做秦帝国当时的边境线。
战国时代的长城,有两大类。一类,是各大战国在相邻地区修筑的防卫长城;一类,是秦赵燕三国在华夏世界西部地区、北部地区、东北地区修筑的防卫异族入侵的长城。这两大类长城,至今仍然有诸多遗址。
今日陕西韩城地区,有魏长城遗址,是魏国在战国初期修筑的。
今日淮北地区,有楚长城遗址,是楚国当时防御中原战国的长城。
今日湘南地带,有楚长城遗址,是楚国当时防御吴越两国的长城。
今日山西朔州地区,有赵长城遗址,是赵武灵王时期修建的长城。
今日陕北高原之榆林地区,有赵、秦土长城遗址。
今日宁夏地区,有早期秦长城遗址,当时是北地郡防卫胡患的长城。
关于秦帝国修筑长城的原因,历史上的基本说法有三则。
一则,《史记·匈奴列传》的说法:“秦宣太后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另一则神秘文化说法,就是此前已经说过的那个神秘兮兮的故事,说始皇帝看了“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就派蒙恬与杨翁子修筑长城。在这种说法之下,亘古绝今的长城工程,似乎完全是始皇帝心血来潮的一念所致。
第三则,是东汉桓谭的《新论》的说法:“北蛮……仁者不能以德来,强者不能以力并也;其性忿鸷,兽聚而鸟散,其强难屈而程难得……自周室衰微,夷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线……复以秦始皇之强,带甲四十万,不能窥河西,乃筑长城分之。”
将这三种说法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的基本事实,并不是神秘谶语决策,而是华夏世界面临的真实而巨大的危险在起决定作用。东汉桓谭的说法,最接近基本的历史事实——自春秋以来,中国虽然没有灭亡,但总是像一根细线一样在北胡风暴的冲击下风雨飘摇,非常缺乏一个最基本的安全生存环境。到了强大的秦帝国时期,自然会产生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华夏世界必须从这种“不绝如线”的危境下解脱出来。虽然,桓谭对秦帝国实力及其进军战果的评价有很大偏差,但是他所揭示的华夏世界数百年的边患危机,却是实实在在的。基于这样深厚的历史危机背景,才产生了大规模的长城工程。从根本上说,秦帝国修筑长城,绝不是秦始皇个人心血来潮的结果。
长城的修建,是从大反击胜利之后开始的。
修筑长城的统帅人物是三个:大将军蒙恬、长公子扶苏、大将杨翁子。
蒙恬,是与王翦、王贲齐名的秦帝国三大军事统帅之一。蒙恬一直主持九原郡抗击匈奴,必然成为长城工程的总体负责人。长公子扶苏,则是因政见分歧,被始皇帝派到九原做监军的。从当时的政治大格局来说,扶苏实际上已经是帝国储君,自然也就成为长城工程的总监。大将杨翁子,史料未见具体职司,只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他与蒙恬同修长城。合理推定,杨翁子应当是长城工程实际上的组织者,或设计施工总负责。
长城的两端与经过路线,历代史料多有说法。这里,我们依据谭其骧先生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来看看秦帝国长城的起点、终点以及中间经过的主要地段与城市坐标。请注意,秦长城比后世明代重修的长城要外扩许多。
长城西端起点,在当时的陇西郡之临洮县,即今日甘肃岷县地带——沿西北方向北上,再沿黄河东岸前进,越过今日兰州之西北地带,出陇西郡——再沿黄河东岸北上,进入当时的北地郡,越过今日中卫、青铜峡、石嘴山地区——再沿当时黄河以西山地北上,进入当时的九原郡,经过今日之乌兰布和沙漠——再沿当时的北河北部边缘东进,经过阳山、高阙、阴山草原北部山地,出九原郡——再继续东北方向,进入当时的云中郡,经过今日之呼和浩特地带,出云中郡——再继续东北方向前进,经过雁门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再继续东进,进入当时的右北平郡,经过今日赤峰以北山地——再继续东进,经过当时的辽西郡最北端、辽东郡最北端,越过今日之鸭绿江——
长城东端之终点,在今日朝鲜的平壤地区,直达渤海东部之西朝鲜湾。
如此绵延横亘而途径11郡的雄伟城墙,究竟有多长?《史记·蒙恬列传》的记载是:“延袤万余里”。故此,后人称为万里长城。
如此庞大的长城工程,使用了多少人力呢?有关长城工役的具体数量,历代史料中只有三则相关记载——
一则,《史记·蒙恬列传》云: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匈奴,收河南,筑长城。
另一则,《史记·六国年表》:
筑长城河上,蒙恬将三十万。
第三则,《淮南子·人间训》:
秦皇发卒五十万……筑长城。
综合分析这三则史料,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基本事实:修筑长城的人力,在三十万到五十万之间;其中,反击匈奴的三十万秦军将士,是修建长城的主要劳动力;征发的辅助性民众劳役数量,应该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一定数量的民众劳役,最大可能是以后勤输送为主要任务的,并不担负大量的工程任务。就基本事实而言,长城,实际上是秦帝国时代一项伟大的士兵工程。
大反击的全面胜利,长城工程的全面完成,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呢?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的历史状况是:
当是之时,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余年。
《汉书·韩安国传》记载的历史状况是:
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