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站 > 玄幻奇幻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86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86(1 / 2)

第二个基本点,是国家要广纳人才。这就是众贤厚国理念。墨子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在于众贤而已!”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不能仅仅只有个别人才,而必须广泛容纳人才。

第三个基本点,是国家要将崇尚贤士确立为根本理念。墨子云:“尚贤,为政之本也……贤者为政,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此安生生!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纵览战国历史,秦国的不断强大,正是国家人才战略获得极大成功的典型。

魏国不断衰落,以至最终毫无波澜地灭亡,恰恰是国家人才战略失败的典型。

自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起,魏国一时人才济济,有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四个大政治家;有儒家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有故旧能臣翟璜、魏成子等。当时的秦国要进攻魏国,有人便劝阻说:“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可是,魏文侯开创的这种“众贤厚国”的风气,到了第二代魏武侯时期,就渐渐变形了。

魏武侯在做太子的时候,就有着浓厚的贵族“骄人”心态,曾经因遭受名士田子方冷遇,愤然讥刺说:“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富贵者可以骄人,贫贱者怎么也能骄人!这种贵族式傲慢,遭到了田子方的有力驳斥。在贵族式的傲慢心态下,魏武侯自然不会像魏文侯那样求贤聚贤,而是对人才采取了类似于放任自流的态度。其间,最大的人才失误,是逼走了吴起。

吴起离开魏国的直接原因是两个:其一,没有被重用,既没有做成上将军,也没有做成丞相;这两个职务,都是吴起公开追求的。结果是,吴起在魏国一直只是个战无不胜的河西守,无法施展才华,无法实现变法志向。其二,吴起没有接受魏国公主嫁给自己,引起魏武侯猜忌疏远,吴起因此辞官去了楚国。

第三代魏惠王,在位51年,前期虽然也曾经短暂任用了白圭这样的政商能臣,但更主要的方面,则是以非常特异的精明敬贤的方式,开始了魏国的人才大流失。自魏惠王开始,魏国流失的超一流人才先后有:孙膑、商鞅、乐毅、张仪、范睢。流失的大量实用人才,更是不计其数。

这种现状一直在魏襄王、魏昭王、魏景湣王三代持续着。直到魏王假的灭亡时期,魏国都始终没有涌现过一个大政治家执政。仅有的王族天才巨星信陵君魏无忌,又被反复猜忌,反复排斥,终究自杀式地毁灭了生命,空留下对魏国的亡国预言。魏国的人才大流失,要害是敬迂腐虚名,排斥真正的人才。魏惠王所奠定的国家人才传统是:敬重享有名望的学问大师,但却排斥猜忌真正的有用人才;对于潜在的尚未成就功业的年轻人才,魏国更是一律拒绝。也就是说,魏国君主决策层既没有自觉发掘人才的意识,也缺乏发掘人才的辨识能力。这种敬贤,实际目的是博取自己的为政声望,而不是基于国家的真实需要。

魏国式的人才意识,具有历史的迷惑性,是最值得警惕的国家人才误区。

分治绝唱:灭楚之战

1.灭楚之战的先期筹划

公元前225年,秦国的统一战争开始向南中国发展,灭楚之战提上了日程。

在秦统一中国的六次战争中,见诸史料的具体筹划决策过程,只有灭楚之战这一次。筹划决策所针对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基本方面。

第一个基本方面是确定战争次序的先后。

韩、赵、燕、魏四国统一战争结束后,山东战国只剩下齐、楚两个国家。关于对两国进军的次序,《太平广记》引严尤的《三将论》,记载了一则未曾在《史记》中出现的史料:灭燕主战场胜利之后,燕国残余势力逃奔辽东,燕国战场基本没有大的作战任务了。这时,秦王发动了对下一战役的筹划,首先征询群臣意见,“齐、楚何先?”——齐国楚国,先打哪一场战争?大将李信回答:“楚地广,齐地狭;楚人勇,齐人怯;请先从事于易。”李信将两国的国土与士气作了比较,认为灭齐容易,应该先对齐国用兵。

虽然,这则史料没有呈现其他大臣将军的意见。但是,依据后来的实践,秦国事实上是先对楚国用兵。这就是说,秦王嬴政与秦国决策层,这次没有采纳李信先灭齐国的意见,而是采用了另外的意见——先灭楚国。合理推断,这一意见的提出者,应当是王翦,或者是王贲。因为,后来的大朝会商讨表明,秦军老统帅王翦即或不说话,秦王也要点名征询王翦意见。李信说话之后,很可能王翦就直接提出了不同看法,或者在秦王征询之后说了看法。王贲,则是秦军高级将领中几乎与蒙恬齐名的具有冷静思考的统帅之一,后来也是灭齐主将,对灭国战役的思索必然相对自觉。

先南下进军楚国,是秦国庙堂朝会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后来的实践证明,灭楚之战结束后,巨大的震慑效果,对压迫齐国很快投降具有直接意义。先下楚国,事实上起到了一战两胜的巨大效用,是非常具有洞察力的一个战略决断。

第二个基本方面,是确定灭楚之战的用兵数量。

关于每次灭国之战的用兵数量,其余四次战争,并没有举行大朝会商。从战争实践看,灭韩之战大约在十万兵力之内,灭赵之战大约在四十余万兵力,灭燕之战大约在三十余万兵力,灭魏之战大约不超过十万兵力。这四次灭国之战的用兵数量,应该是按通常的法定程式决定的——统兵主帅提出,秦王批准实施。

但是,灭楚之战的重要性,却使用兵数量问题提上了朝会共商的层面。

据《史记·王翦列传》记载:朝会之上,秦王嬴政征询意见,第一个对象是李信,第一个问题是用兵多少。“吾欲攻取荆(楚),于将军度,几何人而足?”——现在,我下决心要攻灭楚国了,以将军谋划,需要多少兵力才够呢?李信自信满满地回答:“不过用二十万人!”——不多,二十万人够了。或许秦王有些疑惑,又或许秦王基于朝会共商的必要,也或许王翦的威望资历使然。总之,秦王又回过头来问了王翦同样的问题。王翦的回答是平静的,但却渗透着不可动摇的坚持性:“(灭楚,)非六十万人不可。”

显然,这两个基数的差距太大了。于是,显然已经骄傲起来的秦王嬴政,大笑着感慨起来:“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王将军已经老了!胆子小了。李将军果然壮勇,他的说法可行!在秦王大笑感慨之后,其余的大臣将军没有不同主张。王翦素来明智,也不再说话了。于是,在一个接连胜利的历史时刻,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决策作出了——以二十万兵力进行灭楚之战。

第三基本方面,是确定灭楚之战的统帅。

最新小说: 六道之最后执念 大唐隐相 转折 逍遥小公子 剑道:我和仙女姐姐双修 随身超凡世界笔趣阁 斗灵神州 太古原界 反派:攻略心死,我果断拜入魔门 第十亿次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