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站 > 玄幻奇幻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45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45(1 / 2)

达五到八丈,斜形梯身下的空间是藏兵的暗箱,可容纳十余名士兵。可是,公输般时代,这种攻城利器并不普及,原因在于制造的成本过高。进入战国,由于铁器的普及,这种云梯才被大量使用于实战。因为,云梯的底轮、大轴、立柱、梯框等要害部位,非铁不足以强固耐用。

其六,飞弋连弩。飞弋者,飞出之箭也;连弩者,可以连续发射巨箭之大型机制之弓也。弩,起源于狩猎时代的弓。这就是《吴越春秋》所说的“弩生于弓”。早期的弩,是单人使用的臂张弩。其基本原理,是以可固定箭杆的机栝代替人的膂力开弓,使射出的箭既远又稳又准。春秋战国之交,由于铁器的普及,出现了可以连续发射的大型铁制连弩。《墨子·备高临篇》即有连弩之车的记载。《战国策·韩策一》说得更见具体:韩国大型连弩,“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发,百发不暇止”。秦始皇晚期巡视东海,更有以连弩射“大鱼”的史迹。六百步,若以当代人体的一步五尺计算,大体是三千尺,也就是一千米。长大如矛的巨箭能够射出一公里距离,且可连续一百发。此等威力,实在令人惊叹莫名。

其七,钩拒。这是春秋晚出现的水战兵器,也是公输般发明的。所谓“钩拒”,是战船士兵使用的可以钩住敌船,也可以顶住敌船的长大器械。《墨子·鲁问篇》记载:“公输般游楚,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拒之备;退者钩之,进者拒之;量其钩拒之长,而制之为兵。”也就是说,这种兵器不是搏杀兵器,而是一种应对敌方战船的器械,其形制比实战搏杀兵器要长出许多,要粗大许多,还要联合使用,否则,一人之力,不足以钩住或顶住一只战船。所以,这是一种专门用于水战的大型器械。

(4)防守型大型铁兵器的普遍应用

其一,铁蒺藜。这是抛撒于行军通道,用于阻挡敌方骑兵前进的障碍性装置。某种特定情况下,譬如夜间,也可以阻挡步兵。早期的蒺藜,多用木制。春秋战国之交,有了铁制的更为锋利坚硬的铁蒺藜。

其二,拒马。这是一种真正大型化的阻拦骑兵的组合型障碍装置。夏商周时代,已经发明了早期拒马,实际是一种以木桩组合固定成的架子障碍物,架子上可以镶嵌石矛、石刀或铜矛、铜刀。春秋战国之交,产生了铁制的拒马,以坚固木料为框架,镶嵌六到十支铁枪,后世称为“拒马枪”。《墨子·备蛾傅》篇,将拒马称为“锐镵”,用法为:“大道布拒马五行,行间距三尺;拒马尖锥长尺五,根埋三尺。”

其三,塞门刀车。塞门,是用途;刀车,是器械。这是一种用于守城防御的大型兵器。其形制,是一种坚固庞大的铁制两轮车,车体与城门之内的通道等宽;车前部有三到五层可固定尖刀的刀架,上竖刀尖向前的三五层锋利长刀,车体有粗大的双辕。但有敌军来攻,城门洞开,亮出大群士兵合力推出的刀车猛冲敌军,威力极大。

其四,行炉。就是一种能够推动行走的小型炼铁炉,一种专门设置于城墙之上的大型防守器械。使用方式是:敌军攻城,便在城头以行炉炼制铁水,然后推车到危急地段,以铁水向爬城敌军或云梯浇下,其摧毁力量几乎是恐怖效应。这种致命武器,只有在冶炼技术已经很发达的战国时代才可能产生。

其五,绞车绳梯。这是固定装置在城墙合适地段的一种大型空中输送器械,用于被敌军围困时将斥候秘密缒下城墙,或者将外部物资及信使接进城内。

上述铁制兵器,仅仅是战国大型铁兵器中直接涉及搏杀的基本部分。另外如大型战船、骑兵装具、士兵盔甲、营寨防守之鹿砦、阵地防守之壁垒、后勤输送之器械等,都因铁的使用而大大改进。

5农业水利的发展

水利建设的大规模、高水准,是战国时代在社会基础方面的巨大进步。

自远古时代开始,中国就有治水的优秀传统。正是因为五帝时期那次历时将近百年的洪水劫难,才催生了我们民族的国家文明。其后的夏商周三代,水利工程主要表现为对井田制灌溉网系统的建设,江河治理工程与水运开发工程则相对减少。那时候的中央王国与各国政府,都有一个位列三公的重要机构——司空,其主要职能便在于治水。

据《荀子·王制》记载,司空职司是“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这充分说明,治水以利农的自觉意识,始终存在于我们的国家时代。

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力度空前加大,能否提高农耕生产水平,基本点在于能否解决水旱灾难。因此,水利建设在各个诸侯国普遍开展起来。这主要表现于三个领域:其一,预防水患的江河堤防,普遍在各国修筑起来;其二,利用江河水源的农田灌溉工程,比此前大有增加;其三,水上运输得到了大力开发,距离不长的运河在吴国、楚国、魏国相继出现;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已经通过吴国修建的一条通向宋国、鲁国的运河——邗沟,实现了联通。

进入战国,水利工程得到了大规模地蓬勃发展。最明显的进步,是战国时代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了大幅度发展。

战国初期的水利建设,以魏国最为兴盛。西门豹在邺郡治水,引漳水灌溉农田,连续修建了12条水渠,同时开创了以灌溉冲洗盐碱地的方法。战国中后期,农田水利建设则以秦国为最盛,其代表作是战国中期在蜀郡修建的都江堰,战国晚期在关中修建的长约四百余里的郑国渠,连带秦帝国初期开凿的联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这三大水利工程,是战国水利工程的最高峰。

农田水利建设的另一基本方面,是各国在田间灌溉系统方面的开发。由于旧的井田制的瓦解,新的私人土地不断被开垦出来,田间水利的修建,就成为一个紧迫问题。据《考工记》记载:战国时代的田间灌溉系统,主要是一个四级系统:浍(大渠),洫(次级渠),遂(过村小渠),畎(宽一尺、深一尺的入田小渠)。这种直接的农田水利建设,当时的各个诸侯国都非常重视,修建得也很普遍。

战国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除了修建渠道的种种具体技术的发展,其最具典型性的农田水利技术,是以西门豹首创,经郑国再次大规模实践的消灭盐碱地(恶田)的技术。那时,这种技术被称为“用注填之水,溉泽卤之地”。这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基本技术之一。

其次,在水运开发工程方面,战国时代也有了大幅度进展。魏国在这一时期,开凿了三条运河,其中最大的是沟通黄河与淮水的运河——鸿沟。

从总体上鸟瞰战国,许多基本方面我们还没有涉及。

最新小说: 六道之最后执念 大唐隐相 转折 逍遥小公子 剑道:我和仙女姐姐双修 随身超凡世界笔趣阁 斗灵神州 太古原界 反派:攻略心死,我果断拜入魔门 第十亿次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