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反复无常
在刘良佐一筹莫展之际,他的一个叫李金的骑兵百户为他想了个主意,是逃往浙江,投奔浙东的鲁王,重回大明旗下!
投奔鲁王?这是什么破主意!刘良佐下意识的要拒绝,大清席卷天下之势已成,重回大明的话早晚是个死。。。
“侯爷,若是不去浙江,等豫亲王派大军前来,咱们肯定逃不过他的惩罚。”李金劝道。
“我可是对大清忠心耿耿,豫亲王他不至于会杀了我吧?”刘良佐狐疑道。
“忠心有什么用,侯爷您到现在还看不出来呀,多铎根本没打算用你,要不为何像李成栋高进库马得功等人都被封为总兵、副将,而侯爷您却到现在还得不到清廷的封赏。”
“别胡说,本侯的地位岂是李成栋等人能?豫亲王不是说了要等到班师回朝,由朝廷向我宣布封赏。”刘良佐斥道,他现在还在做着美梦,他可是曾经的江南四镇之一,地位远在李成栋等人之,他可是带着数万军队降的清,以他的功绩将来即使不封个王爷,也会封个公侯之位。
“侯爷您醒醒吧,难道您没听过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当初您带着大军投清时,看在数万军队的份,多铎自然对您礼遇有加,可现在呢,数万军队都交了出去,您手里只剩下这不到一千人,您还让多铎怎么对您?说不定会以丧师辱国的借口把您斩杀。”李金苦口婆心的劝道。
“若是咱们能逃到浙东,凭借咱们手这只骑兵,肯定会得到鲁王的器重,到时封您为国公也说不定,到时咱们肯定会再现江北四镇的荣光。”
听着李金的劝说,刘良佐不由得沉思了起来,也许前往浙东是最好的选择。现在杭州的清兵主力在贝勒博洛的带领下正在攻打松江,苏州杭州一线兵力空虚,凭借手这千余骑兵自然能轻松赶到浙东。
左思右想,刘良佐暗自拿定了主意,偷偷的集结属下,做好出逃的准备。
七月十日清晨,刘良佐突然纵兵大掠常州,杀死城百姓数千人,抢夺了白银数十万两,用二十艘大船装载,打开东城水门,顺着运河往杭州方向逃去。
刘肇基正在军营处理着均无,突然士兵来报,常州城内火光四起、喊杀震天,刘肇基连忙下令集结军队,派人前去打探,却发现常州四门紧闭,根本不知道城内发生了什么事情。
是城发生了骚乱?还是刘良佐的诡计,想诱使自己进城?刘肇基犹豫不决。
属下营正罗少新、邓万木等人极力劝说趁机攻打常州,可是崇明军一开始没有打算攻打常州,毫无准备,营根本没有任何攻城器械。唯一的办法是强攻城门。
当断则断,刘肇基果断的命令全军集结向西门攻去,全军小心翼翼的靠近护城河,城墙毫无反应,也没有清兵出现在城头。
常州乃是府城,护城河修着一座青石桥,可如今桥并未有清兵驻守,使得崇明军轻松越过石桥靠近了城门。
等明军士兵试探着走进城门洞时,城头依旧没有反应,看来城真的出现了乱子。
十几个强壮的明军士兵抬着一根粗大的树干,狠狠的往城门撞去,木制的城门发出“咚”的一声巨响,两扇城门剧烈的晃动着,木屑灰尘纷纷从面掉落。明军士兵抬着树干后退几步,再次快步撞向城门。
在撞门之时,几百崇明军火枪手在城墙下一字排开,黑洞洞的枪口直对着城墙,等着城的清兵露头。可是瞄的手都酸了,也没见到有清兵露出头来,看来城墙确实没人。
在撞木连续的撞击下,城门剧烈的抖动着,终于,随着一声巨响,两扇城门被一下子撞倒,黑洞洞的城门洞出现在崇明军的面前,透过城门洞,能看到城内很多人在惊慌的乱跑着。
刘肇基静静的站在城门前,努力的分辨着是不是敌人的陷阱,看了半天实在看不出什么异常,于是便派出一队士兵试探着攻入城。
入城的士兵很快攻了城墙彻底控制了西城门,据士兵们回报,整个西城门没有见到一个清兵。
既然安全,刘肇基下令全军开进常州,并派出军队分占四门,直到这时,他才知道刘良佐率军大掠了常州然后逃出了城去了。没想到竟然如此轻松占据了常州,刘肇基大喜,立刻修书往崇明报捷。
再说刘良佐,逃出了常州之后,沿着运河水陆并进,往杭州方向行军,一律劫掠,抢劫船只财物,携裹百姓从军,完全恢复了当日江北军阀的嘴脸,等行进到无锡时所部已经扩充到两万余人,抢得各式船只五百多艘。恰在此时,刘良佐得到李率泰带领三万大军从嘉定往江阴平叛的消息,刘良佐再不敢大模大样的沿着运河行走,随折向南在无锡的南面进入了太湖。
此时的太湖乃是水匪湖盗的天下,清兵等闲不敢入湖清剿。这么大一只人马进入了太湖,立刻引起了各方的注意,其包括盘踞在太湖西山岛的第二镇镇将任兴凡的游击军。
任兴凡入太湖时,手下只有李鼎李秃子两营人马,总人数不足三千人。可数月来,以西山岛为根基,任兴凡不断出兵四下攻击,东攻吴江,南下湖州,西去宜兴,吓得太湖周边各县等闲不敢开启城门,吴江知县害怕被攻破城池竟然派人送大批的银子到西山岛,只求任兴凡不要攻打吴江。
游击军的声势如此之大,太湖内的豪杰们纷纷来投,短短半年任兴凡把军队扩充到五千多人,这还是精挑细选收的都是贫苦的渔民,像那些作恶多端臭名昭著者一律不收,太湖周围的豪绅们也都纷纷派人和任兴凡联系,暗地里援助游击军大量钱粮。
任兴凡遵从任思齐的指示只在太湖发展,骚扰附近太湖周边各县,没有试图攻打苏州这样的重镇或截断大运河这条动脉,所以游击军声势虽大,也只是限于太湖,并没有引起满清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