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出路”,
真的稳定吗?
那么,对于已经进入编制队伍的年轻人来说,即使经过重重关卡成功上岸,但体制内真的能给他们想要的安稳与舒适吗?
不一定。
小编有一位朋友,已经在体制内工作两年了,现在开始感受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与无奈。
原以为,体制无非就是拿着不上不下的工资,做着不多不少的事,但实际,每天光是大量文字劳作,抄笔记、写材料就让他焦虑不已。
再加上现在的问责越来越多了,他还要时刻应对上级的一些考核和检查,一旦有紧急任务,通宵加工也是时有的事。
身边有同事不满2年就被调走了,但就他所知道的,大多都是家里有条件。
”我时常会后悔,为了快速上岸选择远离家乡的乡镇,现在的生活看似舒适,却无处不在枷锁中。
所以,如果不是抱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来考编,那就先想想,自己能为了十几年的稳定,选择熬下去吗?”
在网上还有一个新闻,某位互联网大厂员工,考上公务员用了5年,辞职只花了3分钟。
体制虽然很稳定,穷得也很稳定。自己创业,虽然也谈不上财富自由,但至少收入是以前的5倍。
其实不是所有的行业都跟互联网一样,很多行业更看重的经验的积累和人脉,三十多岁才开始真正发力。
但在这个信息时代,部分媒体为了迎合公众和舆论,喜欢渲染焦虑的情绪,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所接触的信息都是被筛选过的,只是一味的附和。
公务员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之一,但稳定只能保证不失业,仅此而已。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得承认,考公也许是通往安稳生活的最佳选择。
这不是贬义。
它代表着理性,务实,也是个人规避风险的最佳模式。
但倘若只把它当成逃避现实的工具,到了体制内还是会发现,这种营造的稳定并不真实,现实世界的困境并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
毕竟,对稳定性的追求这件事,本身就伴随着极大的不稳定。
▼
#part.03
在不确定中,
寻找“确定性”!
这几年考公的声音实在太大了,豆瓣、微博、小红书到处都能看得到讨论上岸的话题。
再加上各大内容平台的推荐算法,单一的同质化信息不断加深信息茧房效应。
让很多人有种“混不下去就考公,想考就能考得上”的错觉。
可事实呢?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一志愿不行还有第二志愿;那考公就是千军万马走钢丝,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博运气。
未能成功上岸的才是真正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