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征颍川郡的前一夜,张心情激动,高声道:“忠勇君,那张良有鬼神难测之智,胸怀甲兵,得他鼎力襄助,远胜十万甲兵矣。”
萧何不住的点头附和“张子房先生料事如神,决胜千里。在政务上也颇有造诣,此人乃天纵之奇才,忠勇君务必将之劝服,归降于我军。”
才是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曹操麾下的第一谋士和第一文臣都被张良的智慧所折服,纷纷要求曹操将他收于麾下。
曹操摇头苦笑,他如何不知张良的能力,他那出众的战略大观,放眼天下也无人可与之媲美。
奈何此人顽固不化,一心向韩,将自己的才能禁锢在了韩国。不论韩国势力大小,不论韩国国君是否有匡扶天下之才能,他都无怨无悔的为韩国默默付出。
历史上的张良虽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但也是一直以韩国臣子自居,直到项羽灭韩之后,张良才真正的算是汉臣。
所以,历史有言,项羽灭韩,愚蠢之极。因为,他如此举动等于是将断绝了张良的羁绊,将张良这位可遇而不可得的惊世大才赶到了刘邦的麾下,让其全心为刘邦效命。
曹操惜张良之才,可这张良却如同关羽一般,无论自己对他多好,他都婉拒了自己的好意。
曹操实在想不明白,论智谋张良当数第一。可为何在韩国一事上却不懂得变通,食古不化,如同迂腐书生一般无二。
带着种种疑问,曹操次日起兵一万五千北伐颍川郡,他留下萧何和三千兵马留守陈郡,大军浩浩荡荡,所向披靡。
周边小城无一有敢抵抗者。大军直逼阳翟而去。
阳翟乃颍川郡的中心也即是郡守杨傲治理的都会,亦是当年韩国的国都,要想复韩,必攻克阳翟,以阳翟为基。昭告天下韩国子民。
杨傲是个军事白痴,丝毫不通晓用兵之道。
因而,曹操等人打算速战速决,当夜便驻扎在了阳翟城外。
曹操请来张良与之商议明日攻城之事。
“见过忠勇君!”张良对曹操深深一拜。
“来了。”曹操微笑着请张良坐下,说道:“兵法有云,攻城为下。这阳翟原是韩国都城。城高兵足。想要破之并不容易。曹某不想妄自牺牲部下性命。因此想听一听张司徒有什么建议?”
他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隙,张良运筹帷幄,复韩是其毕生心愿,他不信张良在这十余年里,都窝在下邳这个地方没有一点准备。
对上曹操的目光,张良摇头微笑:“忠勇君似乎很了解子房。“对于每一个人才。曹某都会深入的了解他的一切。张司徒的才智,乃曹某生平所见第一人耳,曹某岂能不多加重视?”曹操很真诚地说道。
张良避开曹操求才若渴的眼光,叹服道:“忠勇君的才智方是当世无匹,张良什么事情也瞒不过大人。不瞒大人您说,要想复韩,必取这阳翟,以此为基。然而阳翟城墙经故韩百年修葺,易守难攻。因而。张良早已结交了一批韩国的忠义之士。潜伏在城中化身为富豪,百姓。小吏等待张良之命。他们人数不多,但只须时机恰当,可为忠勇君打开一处城门,迎忠勇君入城。”
“只是时机未到,因而张良并未向大人透露,还请大人恕罪。”说着,张良起身对曹操深深一揖。
“无妨。”曹操点头表示明白,颍川郡郡守杨傲不通兵事,可也因如此他们如今兵临城下,势必会令杨傲寝食难安,心惊胆寒,加强城防戒备。
所以,此刻并非是攻城的良机,待等到杨傲松懈下来时,在异军突起获得全功。
张良想必是明白这点,因而并未对曹操说出心底地计划。
“来,张司徒,请上前来。”曹操对张良招了招手,然后从案几上拿过了一个漆红色碗口大小的竹简,待张良近前时递给了他“曹某对自己的字有些信心,这幅字让张司徒点评点评。”
张良不知道曹操用意如何,好奇的上前接过竹简,揭开绳套,十二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简上。
张良为之失魂。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曹操双手抱着胸前,认真的看着张良地每一个表情,他不相信张良会如此短视,也不相信张良如此顽固不化。
这十二地字,是曹操毕身对天下大势地总结。
他相信张良一定有他的理由,一个他留在韩国的理由。否则,以他之才,韩国不可能容纳的下他。
曹操此刻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个理由,所谓治标要治本,不找出这个理由,张良必定会如历史上锁记载的一般,在小小地韩国当那无足轻重的司徒。
张良的表情很精彩,从失魂到迷茫,由迷茫到犹豫;从犹豫到黯然;再由黯然到失魂,如此反复,似乎有什么东西在他的脑中做着激烈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