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若有余不多,补不足就自然无从谈起。”
“前人为非作歹不留恩德,天下已有崩塌之兆。”
“无可更改了。”
连根本的歧视都不能改变,做一些浮于表面又有何用。……
大隋
杨坚看的哑口无言。
做的事倒是好事,就是太晚了。
而这点似乎又不能怪在他二人头上?
“朕原本宋朝就够时运不济了。”
“想不到元朝也如此……”
“这宋朝是不是真有什么说法?”
“怎么沾上它的朝代都这么不堪时运啊?”
独孤伽罗懒得理会神神叨叨的他。
明明是自己作死,关宋朝何事。
……
【在设立常平仓和义仓的同时,元顺帝和脱脱还着力于农业技术的改进。】
【公元1342年二月,元顺帝下诏在全国颁布《农桑辑要》】
【这是由元初名臣孟祺在世祖时代编著的农书,后又由畅师文、苗好谦修订,内容引自《齐民要术》《士农必用》《务本新书》《四时纂要》《韩氏直说》等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分为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十门,是中国古代农书的集大成者。】
【元顺帝将此书颁布天下,作为全国农业的指导,使一些地区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迅速,不但不再需要中央补助,还开始向朝廷输粮,开创了东北粮食南下的历史。】
【河南的水稻种植也大有进步,朝廷专门设立水庸田使司,专管其事,解决地方的粮食问题。】
……
武周。
武则天都能看出此时元朝是力不从心。
“错的太多,改都改不完。”
“就差临门一脚了。”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捋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赞叹
“不成想,竟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君臣相得。”
“就是这一幕怎么看着如此眼熟呢?”
……
大唐·武宗时期
李炎懒散的坐在躺椅上。
“天幕要是在下一瞬说出这顺帝暴毙托孤于脱脱。”
“朕可就真要怀疑你们是不是真跟汉家天子有关系了。”
……
【当时元文宗设立奎章阁编修《经世大典》,元顺帝自然也想有所创建。】
【于是,撰修辽、金、宋三史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史的修撰,从忽必烈时便被提起,仁宗、英宗和文宗在位时也都想把这件事情办成,但三个朝代属于并立】
【金、宋又是亡于元,该如何叙述三个朝代的正统,是个很麻烦的问题。】
【因此,迁延岁月,难以开局,一直拖了下来。】
【此次撰修三史,脱脱被钦点为三史都总裁官,他深知皇帝编书心切,干脆一锤定音:“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
【然后立即着手选派史官开始修撰工程,召集汉、蒙、畏兀儿、哈剌鲁、唐兀、钦察等族的史学家参与其事,开创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
【从公元1343年开始,到公元1345年十月。】
【一百一十六卷的《辽史》、一百三十五卷的《金史》、四百九十六卷的《宋史》相继修成】
……
大宋·哲宗时期
赵煦也是知道修史有多难的。
司马相公的一部《资治通鉴》依靠众人裁剪校订还用了十五年的时间。
就算元朝修史的人数多,但如此短的时间修成三部史书。
其中错漏也不可避免。
……
大清·雍正时期
“三部史书。”
雍正盘腿坐在暖床上,手里顺着玉串元珠上的金色穗子。
不紧不慢道:
“近三年而成。”
“其中以《宋史》卷帙浩繁为最。”
“但在史料的裁剪、编次、修饰、检校,以及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相当粗糙。”
“而《辽史》,因为隔了代,资料缺乏,更是错漏甚多。”
弘历轻笑的看了一眼书房架子上的史书。
“所以史家才言,在历代正史中,《辽史》最为下乘。”
“相对而言,《金史》是三史中编得最好的。”
“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
雍正神色不动,捻着手中玉珠,
“但也因为编纂者大都为金朝遗民后裔,偏袒之心很重。”
“隐恶扬善,有不少作假、矛盾之处。”
“不过,若不是三史修成,保留了珍贵的历史文献。”
“经过元末大乱,后人更难修成信史。”
“这三个或许曾经辉煌耀目的朝代,怕是要隐藏于烟幕之中。”
“因此,三史的问题再多,也是瑕不掩瑜的。”
……
【从1340年到1344年,近四年的时间中,元顺帝在脱脱的辅助之下,尽了极大的努力想将元朝从日趋崩坏的下坡路上拉回来。】
【而他们的作为比之前代的无所作为和胡作非为,也显得更务实、积极】
【时人赞颂朝廷更化是“至正宾兴郡国贤,威仪重见甲寅前”】
【而脱脱也被“中外翕然称为贤相”】
【如果干得好,且继续干下去,元朝或许能真正实现中兴】
【然而天下百姓没有耐心去等待和赌一个虚无缥缈的中兴了。】
【老天也挖好了埋葬元朝的深坑,虽然这个坑本就是元朝自己挖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