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没有什么啊。”
于德田视线躲避,明显心虚了。
曲卿只好展示第二项证据:
“你提供的供词里,只说打了他后脑勺,但在于大通的左侧太阳穴上,还发现了连续的凶器击打伤,那些伤,更加致命,创口也大部分吻合被发现的那个铜鼎,你怎么解释?”
大约知道终究逃不过去,于德田只好说:“我、我当时很慌乱,怕后脑那一下没效果,他爬起来的话,会因为这一下更加恼火,甚至会生气杀了我,所以,所以我就用身体骑着压着眼看要爬起来的他的背部,照着他的脑袋,连续又补了好几下。”
方乐再问:“你是在他倒地却没有能起来的时候,就补刀的吗?”
于德田点头。
方乐猛然呵斥:“你撒谎!”
“按照你之前的说法,于大通是即将冲到你面前的时候,向你倒下来的,你一下砸中了他后脑勺,也就是他是身体对着你,呈卧倒姿势,面朝下的。”
“我们去你家里两次了,你用茶和水果招待的时候,都是习惯性使用右手,那么你紧急状态下拿起地面的铜鼎,也肯定是右手,你给他补刀的时候,右手举鼎挥落,肯定会击打在他的右侧太阳穴的,因为你是说自己怕他爬起来,所以先骑着压住了他的背部!”
于德田一下子手足无措,感觉就是自己精心钩织好了完整的台词,却被舞台边的编导突然指出,这台词有重大问题一样。
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他之前的所有证词,就会面临被推翻的可能了。
所有审讯室内的人都忘了过去,眼含压迫力。
于德田仓促间想到了一个说辞:
“啊,我记起来了,他其实是先翻了个身,变成了正面朝上,瞪着我,我十分害怕,左手压住他胸口打了他。”
于是就成了打中倒地者的左面太阳穴?
过程这么别扭,还不如直接说在打了于大通后脑勺第一下后,趁着于大通没能起来,又连续击打下去,于是正好就击打在了于大通左面太阳穴上。
很明显,这证词有因为曲卿的问题临时编造了解释的嫌疑,所以才露出了破绽。
又重复质问几句,于德田依旧抓准这个说辞,不改了。
曲卿只好开启新的审讯突破口:
“你怎么击倒他的,又是怎么后续打了他,这点儿先不说,在他倒地不动弹后,你是怎么把他运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抛尸的?”
于德田马上着急忙慌否认说:“没有,我没有抛尸啊。”
“没抛尸?那于大通的尸体是自己跑到荒郊野外的?”
“我、我不知道,其实,我也不确定他是不是死了,只发现他没有脉搏甚至心跳了,我十分害怕,就把他拖拉到了我房间外,没再管了。”
“我想的是,他估计没那么容易死掉,在外头晾一会儿,兴许就会醒来了,醒来后拍不开我的门,肯定离开。”
“于德田,你觉得,你这种说辞,有说服力吗?”曲卿快要往桌面拍巴掌了。
“不提这个,你将他的尸体拖出门外,会连带你那个价值不菲的铜鼎也一块儿丢出去吗?”
“反、反正我说的都是事实。”于德田抵死不改口。
“那么,你的玉扳指在他胸口处留下的凹痕怎么回事?”曲卿继续问事实相关的问题。
于德田迷糊了一会儿的样子,略恍然说:“应该是事发前几天,我一直戴着那个新买不久的玉扳指,他推搡我的时候,玉扳指掉落到了地上,他后来摔倒下去的时候,正好咯到了吧,因为我把他挪出去回来家里的时候,发现了地面原位置就有那个扳指。”
“或者是我正面用左手按压着他胸口的时候,用力大了点儿留下来的吧,因为玉扳指就戴在我投手大拇指上,后头扳指又不知什么时候掉落了。”
这两个解释,倒是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到此,第二场审讯结束。
不久后经过大夫的检查,于德田身上果然发现不少处的淤青。
曲卿则召集方乐等人开小会商议。
方乐这个顾问开场就做出一系列判断:
“这个人的话,明显是三分真七分假,这也和寻常人编造谎言的时候的习惯对上了。”
“7号那晚的事应该是真的,他儿子回了家,从他手里抢走了铜鼎又离开了。”
“8号晚的时候,他儿子拿着鼎又来找他麻烦,还认为那个鼎是假的,应该也是真话。”
“因为8号的视频里,于大通是随意用一只手抓着铜鼎的边缘行走的,没有任何遮藏感,如果他觉得那个鼎就是真的,那东西或许价值千万,他绝对不会就这么暴露出来,随意拿着的,而是用什么包裹起来,以防止外人看出来,且7号他拿走鼎的时候,是类似于夹在腋下,抱在怀里,这个应对态度就很说明问题了。”
“重点是,8号晚在他家里发生的事的细节。”
“于德田在供词里自始至终都没有承认有同谋存在,也没有提到过需要同谋参与的事实部分,可他既然什么都自己扛着,单单从口供方面,也无法推翻他,但我们可以从于大通被打倒了的后半段来找突破点。”
“如果他发现于大通当时没死,的确有可能将人拖拉到屋外一抛了之。”
“但要是他发现或觉得于大通死了,随意丢到门外,那是傻瓜也不会去干的事。”
“至少,他也需要将于大通拖出楼外,找个隐蔽或者距离他的住所相对较远的地点才遗弃掉。”
“这个更合理的说法,他为什么不提出来,而是只说丢到了门外等着于大通自生自灭呢?”
“我觉得,剖析出来这部分口供里他的作假动机,就能揪出隐藏的真话来了。”
“给方顾问鼓个掌。”队长曲卿带头鼓掌,其他人也断续鼓掌,几个队员更是一股子吹捧。
“呵呵,不算什么,不算什么。”方乐连忙客气。
这个抛砖引玉的确有效。
很快有人说:“8号的时候,于德田楼下邻居说听到两个人以上在争吵,如果设定这个证词是正确的话,那就能解释方顾问的那个动机了。”
“当时那个家里的确至少还有个第三人在,是这个第三人合伙处理的于大通尸体。”
“试想一下,如果于德田不说将儿子丢弃在门外,而是丢弃到了小区内其他地方,他不承认有同伙,那么他就必须自己一个人将儿子拖出去,拖下楼梯,脱出楼道,再拖到距离自家远远的地方。”
“于大通体壮身高,于德田则是老迈体衰而且腰腿不好,这个任务量,不是他一个老头子可以办到的,他这么提了,我们一质问,他就圆不了谎了。”
“因此他宁愿提供明显不合常理的口供。”
又有人说:“不单是抛弃在小区里他一个人办不到,尸体被发现在几十公里外,于德田据调查,自己既没有车辆,也不会开车,他也不可能供述怎么将尸体带离小区抛弃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因为那样的话,更需要一个同伙。”
“也即是说,他的确至少还有一个同伙在,他是在想着保护那个同伙,原因不明!”
到此,逻辑都讲得通,可是调查思路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