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色:字体:[]

分卷阅读1(2 / 2)

正史所载的是,绥烈王二十七年,方及弱冠的绥世子以“和亲一事韶国毁诺在先”为名请战,陈兵三十万于韶绥边境,后经三月连克十五城抵至韶国国都,谷里。兵临城下,韶灵王见势不战而降。绥世子受降宣统,后又下令引怒华江水淹城。

时值怒华江夏汛,大水浸没了整座谷里城,百姓随水而流,溺死之人不计其数。大水退却后,光是疫情便在这昔日国都中肆虐了四年。

值得一提的是,韶王宫并非毁于这场水祸。绥国受降当日,韶王宫西面的花朝殿突然起了火,原本可以很快被扑灭的火却以超乎常理的速度蔓延开来,一直烧了三天三夜,整座韶王宫因之覆灭,大小宫殿具不辨模样,仅剩断壁残垣。宫中之人,上至国君,下至太监宫娥,几乎无人幸存。

那是韶王宫最后的混沌,也是它最后的生机。

此后种种,皆归于寂。岁岁年年,无人问津。

正史中所能找到的,关于韶为绥所灭的记载,差不多就是这些。然而这场灭国屠城战实在来得既唐突又蹊跷,有心人便在过后几年对其专门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旧事也便随之浮出水面。

世人的关注点,大多落在战争的导火索,即绥世子请战时所提的“和亲”一事上。要讲清楚这事,还得将时间倒回去。

地处西北荒凉之境的绥国百年来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在大漠中心,出没有一种人身蝎尾的奇物,容貌妖艳至极,靠吸食人的精气为生。人们称其“蝎女”。

传说的虚实无从考证,但确实时常发生有人诡异消失于大漠的怪事,人们依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说法,途经大漠时多选择绕道而行。久而久之,过路商人便在大漠边缘开辟了一条绵延往东的商道,后也供军队行军使用。

绥国就是靠着这条古道,由一介小国逐渐发展壮大的。一代又一代野心勃勃的当权者蚕食着邻国的土地,步步逼近位于大陆最东端的韶国。

到了绥烈王这一代,韶绥两国之间已无“障壁”。

韶国在百年前曾是盛极一时的东方霸主,近年来却因长期存有的政治弊病和接连几代国主的不治而日渐式微。

到了韶灵王这一代,韶国本就如病入膏肓之人,难有回天之法,加之韶灵王在位期间贪图美色,昏庸无道,最终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绥国长年来的虎视眈眈令韶国朝中的有识之士们惶恐不安,几度联名上奏恳劝国君勿再沉迷美色。当韶灵王如梦初醒,意识到局势的紧迫之时,已经太晚。任是左商议,右商议,也只勉强敲定了缓兵之计——和亲。

然而绥国再强盛也终究是蛮荒之地,野蛮好武、男尊女贱的传统根深蒂固。朝中上下任谁都明白,不论哪一位公主嫁过去,都将成为牺牲品。

国君因而日日踌躇难下决心,谁想一次朝议时,韶国最受宠爱的小公主萧甯不顾重重阻拦闯入大殿内,自请和亲。

当日十六岁的小公主与韶灵王对峙那一幕,恐怕在场的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忘记,可惜的是,这一笔尚未来得及被载入史册,韶国就被灭了。

韶灵王最终确实是忍痛割爱准了萧甯的和亲之请,并封其为“嘉懿公主”,令远嫁绥国世子的,那么,自然也不存在什么“毁诺在先”的罪名。

所谓“毁诺”,其实不过是萧甯惨死在了和亲路上,未能真正嫁给绥世子罢了。

此事在韶国被灭后才曝光于世,绥国对此似乎歉意全无,只将萧甯厚葬于王陵中,并象征性地追封了她一个谥号。

世人也并不意外,绥灭韶是既定之策,起兵的借口满地皆是,随手拣一个便可。只是可惜了韶国那位传说中貌可倾国,舞可惊世,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的公主。光是才貌便足够令人歆羡,又在国危之际挺身而出,欲牺牲一人挽回大局,更是难能可贵。以至后来数年,但凡有人提及嘉懿公主的名字,便免不了几声“红颜薄命”的叹息。

嘉懿公主的死因也成为了研究灭国屠城战之人的后续关注点。

萧甯的和亲队伍里有几百名随从,他们之中部分人的尸首是在事发数月,也就是韶国被灭之后被人发现在大漠的。据当地的仵作检验,公主包括她的随从们皆是死于刀伤和箭伤。

大漠里极热极燥,又出没着野物,即便是埋于沙地中有幸保存下来,那些尸块也早已残缺得不成模样。萧甯的尸首也在其中,算是较为完整的一具,只是面目早已不可辨,能断定她身份的唯着装而已。

再度追溯那段历史时,人们发现,当时正值南面两大国梁祁之战,战争已近尾声,梁军对祁国残余的乱军乘胜追击,一路

最新小说: 以爱为名 自古颜控克病娇 明知故婚 强取男主后发现认错人了 经年烈酒[破镜重圆] 仙笼 漂亮小瞎子也要被炮灰吗 穿越两界的杂货铺 晨昏界限 胡同里的老姜一家[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