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崇祯帝依旧是板着脸,但是气息上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冰冷。
内阁众臣再次向崇祯帝恭贺了定州大街,刘衍随后禀报道:“启奏陛下,臣已经将李自成、谷可成、夏国相、王屏藩等人的尸体带来,另外将定州大战前后的斩首也一并带回京城,陛下可选定时日,正式向天下宣布:李贼已经覆灭!”
听完了刘衍的话,崇祯帝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哪怕是当着刘衍的面,崇祯帝依然泪崩,嚎啕大哭了好一阵,哭声之凄惨、悲凉,即便是刘衍也是忍不住动容,这么多年积攒在心中的苦闷、恐惧等情绪,在一瞬间全部爆发了出来。
陈新甲等十三尚书此时也是纷纷泪目,对于崇祯帝哪怕不是那么的忠诚,但是在情感上也是非常同情的,崇祯帝不管能力如何,至少在勤政方面、爱民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随后御书房内安静了下来,崇祯帝控制住了情绪,然后重重一声长叹,对刘衍说道:“刘阁老此战立下大功,朕有意册封刘阁老为异姓王,不知诸位尚书以为如何?”
众人都是浑身一震。
大明的异姓王有一个惯例,那就是“活着不受封”!
历史上的明代异姓王,全都是在死后追封的,比如明代“开国六王”: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
这些人生前功劳很大,死后封王,是大明对他们最大的肯定。需要说明的是,不仅跟随朱元璋的将领有这种待遇,在后期帝王身边,也有这样的臣子,例如,跟随朱棣的“靖难四公爵”之一的朱能,他死后被追封为东平王等。
当然朱能虽然姓朱,但他和朱元璋家族无任何血缘关系,同样属于异姓王。
此时众人都不敢说什么,刘衍则是平淡的说道:“封王非吾意,唯愿天下平!”
崇祯帝闻言不由一愣,这句话便是效仿当年戚少保的那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可见刘衍的心中意思。
崇祯帝叹息一声,说道:“如此大功,不封赏,难以安抚天下臣民,朕也会寝食难安!”
崇祯帝这就是在敲打刘衍,当然是在影射之前德胜门外的两次不愉快。
刘衍见状,便趁机说出自己要以铁腕推行新政、军改,以让垂死的大明帝国重换生机的决心。
“陛下,臣推行的新政可以让百姓休养生息,为大明积蓄国力,而军改则可以让我大明军队重新恢复开国时候的强悍,两者缺一不可,臣都是要大力推行的。”
“期间,臣肯定会遇到想象不到的艰难,甚至会面对举国上下的责难!臣愿意放弃此番封赏,只希望陛下能够始终与臣站在一边,这已经是大明最后的希望了!”
其实刘衍说的没错,虽然如今已经对内剿灭了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对外重创了满清鞑子,可是大明也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除了刘衍所部,以及山东稍稍恢复了生气,整个大明两京一十二省,其实已经没有了多少周旋的余地,再不进行改革,大明就真的没希望了,到时候即便没有李自成,也会有王自成、张自成再冒出来!
崇祯帝听完之后,却认为刘衍这是要当曹操,要篡夺大明的江山社稷,今日刘衍带着内阁十三尚书前来,其实就是在逼宫!
刘衍见状也不气恼,知道崇祯帝一时半会定然不会明白自己的理想和决心,今日将自己的抱负,以及下一步的举措挑明也不是坏事。
于是刘衍傲然言道:“如果当权臣曹操能够拯救大明,能够振兴华夏,能够让天下亿万百姓安乐、富足,那臣也不介意做一个当世曹操!”
第五百五十二章 新的生活
济南府,堰头镇西十三里,铧山东麓山脚下。
这里原本是山下的一处平坦之地,土地肥力还算可以,只是因为远离周边的村镇,堰头镇和其余地方的百姓过来开垦荒地很是麻烦,再加上百姓单独开垦土地的花费太大,如果不是几次跟着幕府开荒,是没有人到这边来开垦荒地的。
不顾如今,这片原本无人问津的山下平地,却是热闹非凡,数百口百姓在数十抚标营士兵的指挥下,正在各处忙碌着。
那些百姓分为两队,一队在靠近山脚的地方,按照事先用白灰在地上画好的规划,正在挖掘地基、修建房屋,这里便是济南府规划的上百处新村庄的其中一处,官方给出的名称是铧山东村。
而另一队百姓则是在外围,正在忙着开垦耕地,周围五千多亩被圈进来的荒地,全都是铧山东村的,平均分到这数百人、上百户的手中,每户都能分到五十多亩,足够一家人在这里生活下去了。
这些百姓原本并不是济南府治下的百姓,而是从行唐县迁徙过来,被安置在济南府城的流贼老营家眷。
经过甄别,以及一路上的说教、观察、整顿,这剩下的四十多万人全都服服帖帖的,然后被颜继祖分散安顿在济南府各个地方,在济南府各处新规划了上百处村落,专门用于安置这些百姓。
同时因为有刘衍调拨的钱粮作为保证,所以前期修建村子、开垦荒地等费用,都是官府代为垫付的,这些百姓来年收成之后,便分五年逐渐偿还官府的垫付钱粮,然后从第六年开始,一直到第十年,朝廷还给众人免除赋税。
如此丰厚的条件,让这四十万人全部安下心来,如果不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谁愿意去过之前那种朝不保夕的作乱生活?
眼下有了新家,有了耕地,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所有人都不愿意再去过动荡的生活,这四十万人迅速的安顿了下来,然后便在抚标营将士的指挥和监督下,热火朝天的开始建设属于自己的新家园。
老李也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被分配到了铧山东村,并且在村子靠里的位置,分到了一处宅院,虽然只有三间正房、两间厢房的大小,而且现在宅院也只是地面上画着的白线,还没有建起来,父子三人还只能住在临时的帐篷里。
不过这些都已经没有关系了,在老李看来,地面上的白线就是自己的家,就是自己和两个儿子活下去的希望!
所以每天天还不亮,老李便和其他百姓一样,根本不用监督的抚标营将士过来督促,纷纷自发的拿起各种各样的工具开始干活,众人心中都明白,再苦再累,这也是在为自己干活,所以没有人惜力。
“爹!”
这一天清晨,老李正和几个老汉在村子里挖掘排水沟,挖出来的土要被运到周边,用来作为修建房子的用料,一举两得。
老李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在叫自己,回头看去,只见二儿子李富贵、三儿子李喜乐跑了过来,每人的手中还提着一个不算太大的竹筐。
老李的三个儿子分别取了平安、富贵、喜乐,只是大儿子李平安却并不平安,被流贼选取做了死兵,直接死在了战场上,到现在连个尸首都见不到,也不知道烂在了哪里,老李每每想到这些,便是止不住的哭泣。
好在还有两个儿子在,老李也只能期盼在山东这里安家后,两个儿子能真正的富贵、喜乐。
“你们怎么来了?”
李富贵大声说道:“爹!我们可以帮着装土。”
李喜乐说道:“对,我们装土。”
旁边的众人见状纷纷笑了起来,脸上洋溢着浓浓的幸福,其中一个老汉说道:“我说老李啊,你生得好儿子,真是体贴,就让他们帮着装土好了,少装一点,别白了孩子的一片心意。”
老李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只是怜惜的看着两个儿子,嘴里还不断嘱咐着“少装一些”、“不要乱跑”之类的话。
李富贵今年只有十三岁,李喜乐只有十岁,而已经战死的老大李平安,今年也才十五岁而已。
老李四十多岁的年纪,原本也是精壮汉子,只是因为活不下去了,三十岁才娶到婆娘,剩下三个儿子后,婆娘也没了,随后没几年便遇到了流贼作乱,这半辈子都是浑浑噩噩,几乎年年都有苦难,也让老李活得像是五、六十岁的年纪,脸上满是风霜。
不过现在好了,在这铧山东村落脚之后,只要咬牙过五年,将欠朝廷的钱粮还上,然后就可以免五年的税,家里的日子肯定一年比一年好过,这下也有盼头了!
一旁的老汉有五十多岁了,此时干得有些累,便停下来擦汗,对老李说道:“老李啊,我听说咱们村子建成之后,各家各户要编户齐民,到时候你说咱们是民户还是军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