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至尊元神”“苫小牧的北港火山”“予你同行2015”“喜欢地瓜的游丝”“桑呐”“地脉破坏者”“银明君”“道友,贫道这厢有礼了”“熊山道的冷厉”“爱吃梅子醋的炎星辰”“喜欢侏獴的韦德龙”“东北的金大爷”“爱离11”“元始天王”“(?_?)⊙w⊙⊙w”的打赏。
祝各位:三冬暖、春不寒、天黑有灯、下雨有伞。
特别特别感谢“苫小牧的北港火山”的大佬,谢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拾柒祝您永远健康、帅气、年轻、多金、家人安康。
————
【随后燕军到达徐州城东北,但城内守将并不知道这支燕军是朱棣亲率主力而至!】
【但不重要,反正都打不过!】
【紧闭城门,绝不出战!】
【但朱棣抓住了敌人的信息差,趁着夜色将主力部队藏在徐州城西北方向的九里山。】
【如果不熟悉这个地名,那我换一个比较耳熟能详的说,项羽刘邦着名的彭城之战就是在这里打的!】
【嗯,就是项羽三万人追着刘邦五十六万人打的那场战役!】
【朱棣还在九里山前的演武亭藏了几百名骑兵。】
————
大汉长安
正在和韩信讨论进攻匈奴事宜的刘邦瞬间黑着脸不说话。
韩信面露不忍,安慰道。
“陛下,没事!”
“后来不是报仇了吗?”
“我不是帮您打的他只能乌江自刎了吗?”
“我这次去冒顿那里帮您多抢些马匹!”
刘邦瞬间笑容满面,拉着韩信的手就不放开,连连夸赞。
“信爱我!”
“信果然爱我!”
————
《史记.高祖本纪》:帝大悦。曰“信爱我!”“信果然爱我!”
《史记.素王本纪》:素王对帝,且喜且怜之。
平行时空某评论区高赞评论:我就说了一句韩信刘邦两人关系不正常,居然还有人反对?居然还有人骂我?
你去翻翻史记看看,九漏鱼!
韩信绝对是1,刘邦绝对是0.5!
————
【而此时款台探查到的南军已经收复济宁的消息刚好送到到朱棣这里。】
【朱棣随即命令燕军小股骑兵实行诱敌之策。】
【先是在徐州城下对守城官兵开始亲切问候。】
【以爹妈为圆心,祖宗十八代为半径,生殖器官为主武器,意淫为主技能,360度全方位辐射,涉及全家整个族谱。】
【徐州城官兵突出一个字“忍”!】
【燕军见其挺能忍,那干脆更狠一点。】
【徐州城外的民居有许多都是守城官兵的。】
【骂人你可以当没听见,被骂两句也不会少块肉!】
【但如果我烧你房子呢?】
【徐州城官兵:我再忍!】
【燕军见他们毫无反应,向城头射了一波箭便退回。】
【次日,又是继续大骂然后火烧房子。】
【这次,徐州官兵不能忍了!】
【我们几千人被几十个人堵在城里,他们当着我们的面烧我们的房子?】
【出城,干他们!】
【不出意外,五千精兵出城被砍了三千多人、俘虏一千多人,就几百人逃回城内。】
【此战过后,燕军只需要一个人打着旗帜在徐州城外站着,徐州城内官兵就不敢出城!】
【随后朱棣率领燕军将徐州城外以及运河边存储的粮食能带的全都带走,实在带不走的全部烧掉。】
【南下宿州途中还派遣李让去徐王坟前祭祀自己外祖父。并且赐给皇亲王族宝钞万锭!】
【三月初一到达宿州,略施小计骗过敌人,随后直扑蒙城,渡过涡河、淝河,从蚌埠和五河县之间穿插而去。】
【此处位置淮河水流较小,不便于水师展开,所以平安等人怀疑朱棣很可能是想从此处渡河,避免和水师交战!】
【燕军打下的城池一个不守,此时又身处敌方腹地,四面八方都是南军,平安等人决定毕其功于一役。】
【天罗地网,歼灭朱棣!】
【真定军团和德州军团倾巢而出!】
【而真定军团是首先发现朱棣行军动向的,并且真定军团以骑兵为主,虽然看起来德州军团距离朱棣更近,但实际上真定军团的行军速度远超德州军团。】
【而随着燕军不断前插转进,真定德州两个军团之间的距离间隔拉的越来越大!】
————
大汉长安
“卫青,你说朱棣是想干吗?”刘彻起了拷问心思。
却不料怀中的小霍去病动了动身子。
“姨夫真笨,这都不知道?”
“朱棣无非是诱敌而出,再次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而已。”
卫子夫、卫青急忙替霍去病请起罪来,却不想刘彻只是挥了挥手让他们起身,又双手置于霍去病腋下将他举起,亲吻脸颊一下,又用自己胡子在他脸上扎来扎去。
逗的霍去病开心不已,许是被扎疼了,一把揪住刘彻胡子紧紧一拉。
刘彻吃痛。“哎呦!”
卫青二人冷汗直冒,又是请起罪来。
“哈哈,不必如此,起身吧!”
“朕小时候可比他还顽皮多咯!”
“敢扯朕的胡子,勇气可嘉!”
“将朕的玉佩拿来,让他选一枚。”
“卫青,你也来选一枚。”
卫子夫现在很确定,陛下娶的是弟弟和外甥,至于自己可能……大概是陪嫁媵侍罢了。
————
大唐长安
李世民也是看出了朱棣的谋划,便向李靖问道。
“药师可敢用朱棣之法也?”
李靖略微思索回答道:“臣用兵之法似卫青,不似冠军侯。”
又接着说道。
“倒是陛下二者兼得!”
李世民哈哈大笑,伸手指了指李靖。
“你啊你,也恭维起朕来了!”
魏征向前一步,又向后一步退了回来。
算了,刚才人家还支持了我一次,恭维陛下一下而已,下次再进谏也不迟。
————
【优秀的猎手往往都是以猎物的方式出现!】
【朱棣等的就是真定军团出来。】
【战前研讨会上,太祖高皇帝之子、奉天靖难大将军、最受官兵拥戴的燕王殿下发表重要意见:
朱棣强调,淝河两岸地势平坦、树木稀疏。
平安等人误以为我军急于偷渡淮河,最有可能在淝河两岸麻痹大意、轻视我军!
淝河河堤高大,靠近河边的地方埋伏军队不易被敌军发现,河堤内可以藏匿大军!】
【诸将皆是赞同!】
【遂将两万精锐骑兵藏于河堤内。】
【少量骑兵携带大量火把藏于两侧,静静等待猎物的到来。】
【而剩余的燕军则仍然在淮河边摆出一副要渡河的样子迷惑敌军。】
【整整三天,仍然没有等到敌军,手下将领按捺不住数次找朱棣建议:直接北上主动进攻真定军团,敌人不一定会到我们这里来。】
【但朱棣坚信自己的判断,否决了他们的建议。】
【第三天夜里,款台给朱棣带来了好消息,真定军团麾下辽东、山西、甘凉三支骑兵部队正在快马加鞭向着埋伏圈而来,距离只有四十里,马上就要进来了!】
【好戏开场啦!】
【接近黎明之时,平安、吴杰、陈晖进入包围圈,携带火把的少量骑兵点燃火把冲入南军阵内。】
【火光亮起,堤内收到信号!】
【白义、刘江、王真三人各率领重骑兵百余猛冲进去,仅仅一波冲锋就将南军阵型冲散。】
【南军前锋部队被合围,下马投降!】
【但平安等人带领剩下骑兵迅速向北岸撤去,立于高坡重整阵型。】
【朱棣等的就是确定平安等人位置,亲率主力直扑而去。】
【而接下发生的就是着名的明朝蒙古人第一次内战。】
【南军将领火耳灰原是朱棣手下将领,后来被调走,此时直冲朱棣而去,距离朱棣十余步被同为蒙古人现为朱棣手下将领的童信射中马匹摔落在地,随即被马路生擒。】
【有人推测马路可能是郑和亲戚。】
【而火耳灰手下哈叁帖木儿见到主将被擒,也是骑马救援,又被童信射中马匹,也被生擒。】
【其实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是三个蒙古人的一场戏?】
————
大明应天府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朱棣大声说道。
“爹,大哥,且不论其他,单说骑兵冲击,一不小心就会被箭雨射中,而且骑兵冲锋尘土飞扬,除了主将及旗帜,下面人快速冲击怎么有时间仔细分辨面容?”
朱元璋也是点头认可,又不是像戏文一般,两军对战还要斗将一番,两军对垒大军一波冲杀,还顾的上分辨谁是谁?
————
大元中都
“你看,后世儿孙还是很团结的嘛。”
“还知道不能射人,只射马,生擒。”
“我大元天下无敌!”
忽必烈笑容满面,大声说道,又瞥见刘秉忠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朕知道你有很多话想说!”
“但你别说!”
“你别逼本汗在天幕面前对你动手动脚。”
刘秉忠将无数吐槽压下,忍了又忍,点了点头。
————
【两军来回冲杀交战,朱棣稍胜一筹。】
【靠着南军将领林帖木儿和娄鬼里的自杀式断后,平安等人才得以逃出生天。】
【明实录等记载:平安是和身边士兵换了衣服才逃出生天。】
【嗯,类似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操逃命那段。】
【朱棣大喊:不要管其他,生擒平安老贼。】
【穿红袍的是平安。】
【然后平安连忙脱掉衣服!】
【朱棣又喊:长胡须的是平安。】
【平安顺手拿刀就把胡子割了!】
【朱棣再喊:短胡须的是平安。】
【平安又将帅旗扯下一角来,蒙在脸上。】
【然后顺利逃出生天。】
【当然明实录只有一句:时欲生致平安,安变服以数骑走。】
【以上是拾柒做的一个合理改编。】
————
大明福建
罗贯中又在序前再加一句。
【改编也得给钱!】
三百八十余年后,一名想拍摄三国演义的导演看着原稿的这句话。
下定决心,一定要尊重作者遗愿。
决定花一千亿作为改编授权费用。
嗯,通过天地银行转账给罗贯中老先生。
附带还赠送了一部最新版遥遥领先手机、一个100w快速充电器、一台劳斯莱斯幻影、一套大别墅。
(以上皆由百年老店“拾柒纸扎店”提供。)
并且特别赠送两位东瀛省动作女明星仿真人(顶配硅胶版)。
实在是太尊重作者了!
我想罗贯中老先生收到礼物一定很开心。
————
大明北京
“嗯,这后辈翻译能力还是很强的嘛。”
“不瞎翻译果然正常多了。”
朱棣声音有些俏皮的评价道。
丝毫没有注意到三个儿子目瞪口呆的样子,这哪里正常了?和之前的翻译半斤八两啊。
合着只要和你无关,不管怎么翻译都是正常的?
朱棣面带笑容,一扭头瞥见三个儿子的样子,一看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气不打一处来,怒骂道。
“刚才吩咐你们的事情还不去办?”
“怎么,朕说话不管用了是吧?”
“爹,我们这不是陪您看天幕吗?”三兄弟有些委屈。
“哦,你们站着挡我视线了!”
“跪下!”
嘭,嘭,嘭。三声清脆的声音响起,三兄弟站起来不到一刻钟,又全都跪倒在地。
唉,老爷子几十岁的人了,心眼咋这么小?
————
【林帖木儿与娄鬼里被擒,大骂朱棣,誓死不降,被杀。】
【但火耳灰因为曾在朱棣手下任职的原因,他和哈叁帖木儿都被朱棣释放,并且允许他们成为自己的亲卫。】
【甚至朱棣晚上睡觉还让他们带刀守卫。】
————
大明应天府
朱元璋用狐疑的眼神打量着朱棣。
“爹,我这是跟您学的啊。”
“您当年不也是让500降兵当亲卫守着您睡觉,然后顺利收降三万降兵。”
朱元璋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