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无论是嫁女还是娶媳,不都得钱,特别是儿子多的,那聘礼就能压弯一个大汉的腰。
因此这末塘巷作为县城数一数二的贫困巷子,里面的光棍汉是最多的,家里有女的,都是想尽办法把闺女往外面送,谁乐意再原地踏步啊!
可这次不一样了,很多租户们家里闺女多的,直接在那几个棠棣胡同里有适龄儿子的家里挑选一番,就主动请人递话过去,想嫁闺女给他家。
有儿子的人家,自然是欣喜无比。
当然他们也知道对方的盘算,成了亲家,不就是有关系了,有了关系,那么土楼那边租房子的事情,不就是成了一半了?
就算最后真是不成,那闺女嫁给他们家里,他们能租个土楼里面那么大那么好的房子,闺女也不算太苦了!
一时间,末塘巷右边几个胡同里的喜事不断。
以至于宋皎带着苏淇几个刚回来胡同住时,就不停的收到喜糖,宋皎也乐见其成………
……………
……………
这些喜事,接连不断,宋皎天天心情都很好。
更让她心情好的是,北地传来了喜讯。
北定军打赢了胜仗,大大小小的好几场,不但狠狠挫败了吴王叛军,把吴王逼退到他的封地不敢出来,而且还把偷偷进入燕血关内的鞑子军都给消灭了,并且严格把守住了燕血关,丝毫不给鞑子军再次进入的机会。
不过那吴王封地不过两城,只是城墙颇高易守难攻,他龟缩里面,一时半会北定军倒也拿他没办法,只是只要控制住那两城的出入口,他们没办法在外面买粮草进去,迟早完蛋。m.
只是那样的话,就是耗费一些时间了,北地军这边,也是需要充足的粮草的。
朝廷那边收到了捷报之后,连病危的皇帝也高兴的从龙床上起来了,并且还颁了嘉奖文书,送去了北定城。
不过他本来也想给北地再送些粮食和军需过去的,奈何大昭天灾人祸三年,国库空虚,不知道是哪个大臣出了馊主意,说是南方富饶,不如颁下圣旨,让蜀明两川的各地官员带头,领着贵族富豪们,筹集八十万石粮草,八十万两银子的军需,送往北地。
这八十万粮草和八十万军需,足够那十万大军,至少三年不愁吃穿,也能更快速的稳定北地。
等朝廷的消息过来后,南边各地的官员都叫苦不迭,毕竟这两年因为各种天灾,北地收入锐减,朝廷的税收都加重在了南边,现在又要额外筹集粮草和军需物资,自然是不容易的。
可尽管不容易,官员们也不敢违抗圣旨啊!
所以蜀明两川各府的府尊大人,只能咬牙叫了底下的属官和知县们,过去议事。
八十万两川平分下来,每川就是各四十万粮草和军需,而明川总共三府十二个县城。
平均下来,差不多每个县城需要筹集三万多石粮草和三万多两军需。
这样的消息,普通百姓们自然是不知道的,毕竟也怕引起他们的恐慌。等临水县的知县宋大人从府城回来后,紧急请了县城各个贵族富户们,其中包括那种乡绅土豪,大小地主后,临水县才传出消息。
不过普通百姓们倒是也不害怕,甚至心里还暗暗解气,心说让你们平日里吃香喝辣,趾高气扬的,到了这种时候,你们不出血,谁出血……
毕竟普通人都是有仇富心理的,这些宋皎也是能理解的,谁叫她现在,也算是富人中的一员呢!
她还能有幸参加这些的大事商议呢!
可惜临水县的四大家族,李家一败涂地,如今仅剩下叶,徐,周三家,其中的徐家还是早已经把基业转到了别处,如今的临水县,只剩下家田产业了!
而其他两家,叶家和周家,因为这两年的生意不咋地,所以也都各种哭穷。
因此即使宋大人苦口婆心,说了半天,还提出给他们颁发积善之家的荣誉牌匾,他们也不肯多出,至多每家出上三千石,徐家则以留在临水县的只是些家族旁系,家底不丰,出个一千石已是砸锅卖铁了!
其实,免费筹集的粮草,算人家无偿捐献了,三千石,一千石也真是不少了。
奈何临水县的三万两千石的指标在这啊,就这已经是知府大人看在临水县比较穷的份上,额外照顾了,要知道别的县都是三万五千石的任务。
宋大人已经为临水县的百姓们掏空了家底,夫人资助的钱也花的不少了,他总不能把夫人手里的钱也掏空吧,那样他肯定是做不到的。
他自己最多捐献出来一千石,而其他的富户也都是最多二三百石少的才几十石起步,甚至一些商人说他们都快破产了,能出个十袋粮食都算是掏空家底了!
至于军需,他们也都是按照自己捐献粮食的比例来的,这样算起来,勉强才凑了两万石粮食,两万两银子的军需。
剩下还有一少半,宋大人也不知道该咋办,他甚至已经想着要不厚着脸皮,写信向京城他们宋家要钱了!
也是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宋皎过来了,她没有跟着那些贵族富户们离开,而是留下来了!
宋皎在众人捐献粮食和军需时,并没有逞能,而是按照自己的实力,和其他小地主一样,只捐献了一百石粮食和一百两银子的军需。
这样一来压根没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也只当她是个稍微有点实力的乡下地主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