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十九章
成都的易手,刘璝、张松等人被斩被擒,以及吴懿、孟达、杨怀三路的降伏……这一连串惊人的变故,让那些原本附从于刘璝的川中官员彻底失去了希望。
不过,幸好在开战之初,天子的讨逆诏书上便已言明————除刘璝、张松等十余首恶者,其余附逆之人只要及时幡然悔悟,便可不究其罪责。
而且张任、严颜也联名书告川中数十万百姓,表示了与天子御诏同样的意思。
有了这双重保证,这些官员便有了生了希望,虽然心中依然忐忑,但最终还是相继选择了请罪归降。至我抵达成都十天时,多半的郡县官吏皆已上书表示了弃逆归附之意。
。
战事大局基本已定后,确立何人为西川之主,日后西川的治政方向,如何处理西川与庐江朝廷的关系,以及最为实际的问题————原先被刘璝、张松把持的军政权力,如何进行分配?
这一系列问题,相继地摆在了众人面前。围绕这些问题,成都城中暗流激涌……
在这十天的时间里,川中文武已经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议事,商议讨论西川的未来。
从第一次议事开始,一众川中官员就呈现出明显的对立倾向。
不出所料,彭漾是竭力反对大哥入主西川,他力主由刘璋年仅十岁的幼子刘阐承继父志,出任益州刺史,主掌川中军政大权。
不得不承认,彭漾所找的理由很有技巧性————子承父业,本就是天经地意的常情,这样的建议确实能够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
但若仔细一想,年仅十岁的刘阐至少还得有六年才能及冠。目下根本还无法履行起一州刺史地职责。
而且,从我这些日的观察来看,刘阐的资质相当平庸,去年以来家中所遭遇的一系列剧变,更给这个少年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整个人看起来很是怯弱畏人。
如此一来,若是由刘阐继刺史位,川中的实际权力势必将旁落到那些辅臣手中。彭漾这一手。
既可以冠冕堂皇地将大哥排除在西川之外,又能够为自己攫取权力营造出机会。
他甚至还有意无意地利用川人的保守排外心理,试图挑惹起川中文武对大哥地排斥情绪。
不过,他显然忘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更浅显些说,也就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与我军已有良好关系的武将派不说,就以西川的士人而言,他们或许保守排外。
但却不缺乏省时度势的眼光和头脑————依靠青州、徐州、兖州、豫州、荆州、凉州与汉中,某种程度上说,我军其实已经完成了对曹方的包围。
无论在土地还是人口上,大哥都已稳稳压制住曹操。历经二十余年群雄割据混战的大汉社稷,又走到由分裂到统一的紧要关头。一旦大哥击败曹操。
为了完成社稷一统,无论如何也不会允许出现一个“独立王国”般地西川存在。以十二州一部的人力、物力,讨平区区一个西川可以说是轻松之极。
能看到这一点的川中士人不在少数,权衡利弊之后。他们自然会有一个较为理智的选择。
这从身为川中士人之首的黄权、王累地模棱态度就能看出一二来。
而我,虽然受邀参与议事,但只是静坐一旁,充当着一个旁观者的角色。
还未到我直接插手的时机。
。
就在这第十天,张任回到成都,同时带回了孟达的人头。
狡猾有如狐狼地孟达,虽然心思费尽,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张任这个老练猎人之手。
张任一回到成都。就立即痛斥士人们只知争权夺利,却将刘璋的大祭一事忘却的一干二净。
刘璋遇害身亡已经一年有余。由于正处战事之中,张任等人没有能力,刘璝一党没有放在心上,本该隆重大办的刘璋周年大祭竟被耽搁了下来。
如今局势安定,正应该尽快补办,并将刘璋的骸骨由江州搬迁到成都来,与其父兄刘焉、刘瑁安葬在一处。
或许是没有想到。或许是刻意忽略。一众川中官员确实将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情置之脑外了。直到张任这一发火,才真正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
紧急准备了三天后。以张任、严颜、黄权为首的川中文武官员,在刘璋地衣冠冢前举行了隆重的大祭仪式。
祭品中,除了必要的三牲外,更为引人关注的则是以张肃、张松兄弟为首的十二名谋叛首恶之人及刘璝、孟达两颗首级。
返回成都之后,为能尽快稳定川中人心,张任曾主动当着川中群臣的面发誓————再次重申不会追究附逆的文武官员的罪责。
不过,这里面却并不包括张松等十二名首恶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