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逸之说的都是由衷之言,没有半句夸大。
当初他与张弛第一次在建康城外道场寺相遇,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认张弛做表兄,也没人知道他跟着张弛到底是什么打算,更何况丁逸之博览群书、聪明绝顶,刚一开始的时候甚至连张弛自己也对这个捡来的表弟倍加提防。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弛又慢慢的放下了戒心。这个表弟,不知多少次帮助张弛渡过了难关,而且在所经历的这些事情中所展示出来的军师才能,让张弛佩服不已。
有时候张弛觉得都说三国时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要是自己的这个表弟比起名传千古的诸葛武侯来,恐怕也是不遑多让。
丁逸之如此才能,可今天,在张弛所施展出的连环计前,他也是自叹不如。
如果不是丁逸之性格沉稳,恐怕换第二个人,面对张弛今天所施展出来的这个连环计,都只能拍案叫绝。
山中洞穴里有蝙蝠,这人人都知道;桐油易燃,这也人人都知道,可张弛却不知道,还是需要询问秦搏后方才知晓。
可这些人人都知道的东西,却只能在这个只有他不知道的张弛手中,发挥出如此大的妙用,用桐油涂满蝙蝠全身,然后点燃蝙蝠,使蝙蝠负痛乱飞,引燃燎原大火。
火势能烧死多少人暂且不论,数十万的蝙蝠引燃后漫天飞过,就先已经让胡人胆战心惊。
这还没完,张弛竟然早早的就用计策,使益州诸将自愿的带兵去了山顶驻扎。
这一切早在张弛的算计之中,他就是要借胡人之刀,除去影响团结的益州诸将,而且还是要让益州诸将自愿的钻进张弛的圈套之中。
恐怕他们至死也想不明白其中的算计。
胡人大军开始攻山,而张弛的部队却在山谷中严阵以待,也不出击也不援救。三桐一直在前队,自然不知道张弛的计策,当时杜希名传令,可是说让他把胡人大军引入山谷,现在胡人到了谷口,不入谷不说,反而发现了山中伏兵,他还以为这下惨了。
傻乎乎的来到张弛身边说道:“张兄弟,都怪我没完成任务,没把胡人引入包围之中。”
张弛还没说话,杜希名已经先笑着说道:“怪你?为什么要怪你,张公子夸你还来不及呢,你可不知道你的任务完成的有多好。”
“胡人没进山谷,这也算好?”三桐莫名其妙。
丁逸之说道:“兄长早就料到胡人统帅熟知兵法,必然不会进谷,现在胡人大军去攻打益州兵马,其实早在兄长意料之中。”
三桐这才豁然醒悟:“这么说来,我在谷口自作聪明,说谷中我设有埋伏,想激胡人进谷,岂不是差点坏了张兄弟的妙计?”
“你那一番话说的并没有错,如果对方是一名无能之将,或许真会被你骗的进谷也说不定,”丁逸之笑道:“不过兄长的这条计策,如果是对付一般人还未必灵验,越是熟知兵法的将领却越容易中计。兄长早就断定胡人统帅熟知兵法,必然不敢贸然进谷,你那一番话,反而让他更容易中计。”
三桐歪打正着,嘿嘿一笑,搔了搔脑袋恍然大悟说道:“哦,我明白了,张兄弟是要让胡人先和益州的那些人马厮杀,我们左手渔翁之利。”
张弛微笑的点了点头,三桐又说:“益州兵马本来就贪生怕死,现在更是被围在山中,恐怕一击既溃,我们应该马上出击才对。”
三桐现在随军的时间也多了,遇事总是肯动动脑筋,这个习惯是再好不过了,用心才有提高,否则就算在军中一辈子,也成不了大将。可只要用心学习,张弛相信用不了多久,三桐也会成长为一名能征善战的大将。
只不过现在还显得青涩许多,临阵的分析判断往往有失精准,就好像现在一样。
张弛摇了摇头。
“益州兵将各个贪生怕死,抢功劳的时候从不落人后,可是舍命拼杀的时候全都退避三舍,这样的队伍难道不是一击既溃?”三桐见张弛摇头,奇怪的问道:“张兄弟,你倒是说说我分析的哪里不对?”
“兵法中有一句话,叫做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三桐明显没听明白什么意思,歪着脑袋琢磨。
“历史上不乏以少胜多的战例,其中有一个战例叫做‘背水一战’。说的是大汉的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带兵时所发生的一个故事。”张弛笑着解释。
三桐虽然读书不多,可韩信还是听说过,韩信可是中国历史上“谋战”的代表人物。
张弛继续解释说道:“当年楚汉之争,韩信为刘邦定计,先取关中,后渡黄河,打败了听命于项羽的魏王,接着往东攻打赵王。韩信命兵士背水布阵,最后以少胜多,大败赵王军队,别人不解韩信为什么背水布阵,自断生路,韩信解释说,如果有退路,面对大军,士兵都会四散溃逃,怎么会拼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