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这人当真是个怪人。
此人少即有大名在外,在日本时候,孙中山仰慕其名,为招揽此人,促膝长谈三日三夜,但杨度并不赞成共和,只愿君主立宪,三日三夜竟然无动于衷。
可孙中山在失望而去之后,却和杨度立下誓约,如果共和成了,则杨度当孙中山助手,君主立宪成了,则孙中山为杨度效命。
蔡锷虽然与其政见不同,但却是至交好友,每到放假必然要去杨度那里吃饭。
杨度不是正经读书人出身,却在殿试中高中榜眼,中了榜眼没有几天,却莫名其妙成了“康梁同党”成了慈禧太后钦点的要犯。
1905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亡,准备立宪,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杨度除了日本,哪里也没去,可是五大臣却请这位朝廷要犯捉刀代笔,为他们的出国考察写考察报告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杨度从此暴得大名,政府的高层人士都知道了中国还有个“懂法”的杨度。
再回国之后,不但什么事都没有了,袁世凯还亲自去火车站迎接,送了块“旷代奇才”的牌匾给他,又和张之洞联名上书保举杨度担任为朝廷官员讲解“宪法”的老师。
从榜眼到要犯,从要犯再到朝廷重臣之师,这人的人生轨迹谁也捉摸不透。
进来的时候杨度态度和萧天亲热得很,可是一坐下来,面色就变得阴沉了:“慰庭,你把我骗了过来,说朝廷要弄什么立宪,结果呢?立宪没有成功,却弄了个什么‘十年准备立宪期’出来,古往今来,要用十年准备立宪,也只有在咱们这才能出这希罕事了!早知如此,我还不如干脆在日本就和孙文弄共和去了!”
这人胆子大,说起话来没有丝毫忌惮,袁世凯却赔着笑脸说道:“你看,你看,又急了不是?这其中道理我已经和你说过了,只要太后在一天,这立宪就没有可能!”
“难道她还能活十年,二十年,咱们就得等十年、二十年吗?”杨度冷哼一声。
萧天这个时候很想插上一句嘴,明年慈禧就得归天。可就算慈禧归天了,这立宪也一样弄不起来。
“快了,快了。”袁世凯给杨度和萧天倒满了酒:“前些日子太后召见,我看太后精力大不如前。这话我可就和你们二人说,不要外传。”
杨度却忽然把话对准了萧天:“你呢?你赞成立宪还是共和?”
萧天倒怔在那里,普天之下哪有这么问话的:“这个,哪个对国家好就用哪个。立宪也好,共和也罢,要看中国更加适合哪个。”
杨度鼻子里哼了一声,显然对这含糊回答并不满意,袁世凯却微笑着鼓励道:“说,但说无妨,这屋子里就咱们三个,传不出去。”
萧天也知道袁世凯和杨度不会出卖自己,当时说道:
“其实我以为立宪和共和,以目前中国来说,一个都搞不成。先说立宪,皇帝,自古以来在咱们中国人看来就是天,就是握有无上权利的君王,让皇帝忽然成为一个傀儡、摆设,事事都要听内阁的,一点权利也都没有,别说皇帝自己,就连老百姓也未必能够接受。”
袁世凯微微点头,杨度却抱起了双臂,萧天一笑继续说道:
“共和呢?我看也很难实现。我以为共和在中国即便能够成功,可做为国家元首的,如果手里没有实力,只怕没有人会听你的。比如那个竭力赞成共和的孙文,假设他共和成了,当上国家元首了,可那些实力派能听他的?到了后来”
萧天冷笑一下,继续说道:“到了后来,不过是以武力解决一切而已。谁有实力,谁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搞立宪或者共和,所以说现在我们应该讨论的不是中国应该采取什么制度,而是谁拥有最大的实力能在这场角逐中取胜。”
“恩,这话有道理。”袁世凯接口说道:
“现在太后尚在,镇压朝廷,太后说出来的话,没人敢说一个不字,可是一旦太后归天,这可就难说的很了。
实力证明一切,恩,好,这话好。现在朝廷里奕匡力是一党,载沣又是一党,张之洞是一党,我袁世凯也是一党。萧天,你说将来谁最有实力能够摄政朝廷那?”
“载沣!”萧天想也不想脱口而出,见袁世凯略有不悦,萧天说道:
“现在的朝廷终究还是满人的朝廷,满人对汉臣从来都不信任,大帅便是最好例子。可在我看来,载沣一旦摄政,必然会对大帅下手,可到了后来必定还是要请出大帅”
“哦,这话怎么说?”见萧天说的如此斩钉截铁,不光袁世凯,杨度也都有些好奇。
萧天心里只道难道我告诉你们这我早就知道了?在那想了一会说道:
“还是刚才那句话,实力说明一切,北洋六镇,除一镇外皆效忠大帅,朝廷能够夺走大帅军权,却夺不走北洋将士之心!革命党四处发动暴动,将来还会愈演愈烈,靠谁弹压?除了我北洋,还有谁?可指挥得动北洋的,除了大帅又还有谁?”
袁世凯面上露出微笑:“不要忘了,还有张之洞张香帅的南洋!”
将来发动大一起的可就是南洋,湖北新军,萧天心里嘀咕了声,这话可不能说出来:“革命党多在南方活动,所以,我看南洋军队多少有些牵连,终究不如北洋可靠。”
“大帅,萧标统,外面有个萧标统部下叫蒋杰的求见标统大人。”
此时下人的话打断了几人谈话,征得袁世凯同意,萧天让蒋杰进来,心里有些奇怪,出了什么事情,怎么蒋杰找到这里来了?
蒋杰一进来,就急匆匆地说道:
“不好了,刚刚接到电报,两个美国商人,在安阳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给当地百姓扣押下来了,当地已经啸聚近千百姓对抗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