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步弓手的甲胄并非重甲,因此,需要重甲步兵持盾保护。
桓温对于梁军这支重甲步兵,可谓垂涎三尺。
他不明白,就桓熙的财政情况,怎么可能维持得了这样规模的重步兵,以传统的炒钢法、百炼法,光是打制这些重铠,都足以使关陇地区财政破产。
桓熙并非有意向桓温隐瞒灌钢法,只是桓温麾下鱼龙混杂,难保不会泄密,因此,桓熙可以献出曲辕犁,但是对于灌钢法,桓熙敝帚自珍,将桓温也给蒙在了鼓里。
王猛必不急于反击,他清楚,燕军纵使结雁行阵,形成极为强大的火力交叉网,但是面对梁军阵前密不透风的大盾,只能采用抛射。
众所周知,使用抛射,固然射程远,但是杀伤力着实有限,尤其是大阵后方,站着一群身穿铠甲的重步兵。
“放箭1
随着慕容恪的命令被传达,霎时间,就有乌云从燕军两翼的骑兵方阵升空,无尽的箭矢如雨点一般倾泻在梁军的方阵之中。
王猛身前,早有十余名手持大盾的亲卫将他护好。
任凭燕军的箭雨如何密集,箭矢落在梁军的铠甲上,只听叮叮当当,清脆的声响此起彼伏,但根本就不能破防,尽数被重甲轻易弹开。
而步弓手则藏身于大盾之下,有大盾与重装步兵的人肉保护,燕军的箭矢同样难以伤害到梁军步弓手。
慕容恪被前排的大盾阻挡视线,瞧不清楚梁军大阵内的具体情况,但身后的桓温却看得一清二楚。
那些梁军全身覆甲,就连脸上都戴着面铠,只剩两个眼睛和鼻孔露在外边,燕军的从百步远的距离,抛射而来的箭矢,又怎么可能对梁军重装步兵造成有效杀伤。
这也是桓温为何要将梁军重步兵安排在最前排的原因。
燕军的箭雨刚刚落下,正是齐射的空隙,王猛大声呼喊着让步弓手予以还击。
只是梁军步弓手刚刚离开大盾的保护,对方新的一轮箭矢已经升空,根本没有时间让梁军进行齐射,梁军步弓手只能随意朝着燕军的方向零星回击,而后匆匆躲回大盾之下。
从战场形势来看,梁军似乎已经陷入了完全的被动之中,被燕军的交叉火力给单方面的压制了。
哪怕相隔仅百步之遥,但面对从两侧射来的箭矢,梁军似乎也无法顶着箭雨发动冲锋,对燕军步兵方阵造成杀伤。
燕军见梁军始终处于防御状态之下,根本无力还击,不由士气大振。
按照他们过往的战争经验,只要多射几轮,哪怕不能对敌军造成重大的伤亡,也能有效打击敌军士气,使其军心动摇,自乱阵脚。
果不其然,当燕军齐射十六轮后,看似在燕军密集箭雨的打击之下,梁军无法继续坚持。
在原地留下千余具尸体之后,梁军阵型终于开始徐徐后撤,
悉罗腾见状大喜,进言道:
“太原王!敌军已退,正该随后掩杀,敌军必败无疑1
众人也纷纷附和,请求慕容恪追杀梁军。
对于这一套战术,他们实在太熟悉了。
然而慕容恪并没有答应众人的请求,他道:
“敌军呈品字型布阵,我此前眺望敌军阵型,发现前军与身后两军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空隙。
“这分明是桓温、王猛有意为之,就是为了给前军留下后撤的余地,引诱我等进攻,待我军靠近,敌军必然回身迎战1
慕容恪力排众议,禁止追击。
果不其然,梁军见燕军不曾追来,竟然真的停下了后撤的脚步,而此前匍匐在地的千余具尸体,也尽数复活。
看着那些复活的‘尸体’,燕军将领无不倒吸一口凉气,后背直冒冷汗。
如果不是慕容恪阻止追击,燕军冒然掩杀上去,待梁军回身而战,这些伪装成尸体的梁军又突然暴起发难,猝不及防之下,只怕还真让敌军的阴谋得逞。
而梁军阵中的王猛,以及在后方帅台观战的桓温也无不扼腕叹息。
桓温不无遗憾道:
“慕容恪,果真当世之名将。”
桓温相信,燕军但凡是另一个能力稍差的主帅,必然会中计。
这是梁军重步兵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敌人不可能会有防备,在经历过十六轮的齐射之后,将士们士气衰减,阵型后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为此,王猛还特意分出千余名敢战之士伪装成尸体,以取信敌将,同时兼作伏兵。
但还是让慕容恪看出了破绽。
桓温清楚,必定是因为前军与后军之间留下了太大的空隙,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如果不能保持足够的距离,一旦梁军后撤,必然冲击楚军阵型,到那时,自乱阵脚,可就真的是弄巧成拙了。
下一章在晚上九点之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