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家主孙蒙,是将门内部,跟赵氏对立的山头势力领头者。
徐明朗很清楚,孙蒙之所以能在将门内部另立山头,跟赵氏抗衡,靠的,也是皇帝的暗中支持。
要不然,只是将门第三的孙氏,凭什么跟赵氏分庭抗礼?
赵氏是军方第一世家,还是外戚,如今赵七月更是皇后,想要收赵氏的兵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而皇帝早就开始了布局。
皇帝眼下召孙蒙入京,很显然,是对赵玄极的大都督之位,有了更进一步的考量。
就在徐明朗以为,皇帝对付赵氏的举措,已经到此为止的时候,皇帝说出了第四条敕令:
“眼下在雁门军任职的杨氏子弟杨佳妮,一并罢官,她跟杨氏修行者在此战立下的战功,暂时搁置不赏。”
徐明朗心花怒放,暗自大赞一声。
这是制造杨佳妮等人,被赵宁跟赵氏连累的假象,挑拨赵氏跟杨氏的关系,让杨氏疏离赵氏。
第二四零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
朝廷的军功评定结果,下达到了雁门军。
此时,雁门军已经尽数回归雁门关。
在赵北望的命令下,三军将士在骑兵训练的大校场集结。而后按照流程,公布了朝廷的军功评定,升官的升官,赏赐的赏赐,抚恤的抚恤。
唯二有功还被惩罚的,就是赵宁跟杨佳妮。
气氛并不热烈,早就从将校们那里,知道“军功被消减两成”的将士们,在愤怒之余,心情都很低落。
冒着生死之险,血战得来的战功,被朝廷打了折扣,偏偏还无处喊冤,只能默默承受,自认倒霉,谁心里都会很难受。
从宣读朝廷文书的文官那里,将士们得知了,军功被消减的原因,是雁门军将校桀骜不驯,对核定军功的文官动手,如此举止必须得到惩罚、训诫。
他们当然知道,这指代的是赵宁。
但没人会就此怨恨赵宁。
因为安思明的军报,跟对年轻子弟战力的合理评判,皇帝打心眼里认为,赵宁的军功水分浓厚,所以他对赵宁在雁门军将士心中的地位,完全估计错了。
对雁门军将士而言,没有赵宁,他们两战不会赢得那么顺利,甚至都不会赢。情况若是如此,将士死伤会更多不说,又何处来的这些军功?
两成军功的消减,跟赵宁对雁门军的战绩贡献不能比。
更何况,若无赵宁出头,按照孔严华、徐再勋这些家伙的军功论断,他们还远没有手上这些军功。且赵宁还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相当于被赶出了军伍。
是以此时此刻,雁门军怨恨的只有朝廷,而不是赵氏。他们对赵宁和赵氏,是发自内心的感念。
朝廷的军功评审与赏赐结束后,文官们相继离场,就在雁门军将士们,以为他们也要紧跟着回营的时候,他们看到赵宁走上了点兵台。
眼下的赵宁,一身青衫,没有着甲胄。
他已经不是雁门军的将领。
看到两袖清风的赵宁,想起赵宁的所作所为,很多雁门军将士们,都是喉咙发硬,双目泛红。如冯牛儿这种,本就敬佩赵宁的将士,更是眼含泪花。
而赵宁接下来对众将士所说的话,则是直接让他们的情绪点燃,很多人当场就热泪夺眶而出:
“本将......本公子,因为这回的过错,连累很多将士的赏赐受损,那是众将士血战得来的战功,是老父老母与家中妻儿生活的希望,每一分都珍贵无比,所以本公子自责尤甚。
“众所周知,本公子在达旦部跟达旦可汗、太子有赌局,赢了不少金银,现在,本公子就用这些金银,来弥补大家的亏损。”
说着,他挥了挥手,一群群甲士,便将一个个箱子抬了出来。
听到赵宁自称什么公子,还说出这番话,无数将士顿时眼红如血,更有许多汉子当场站了起来。
内心的感动、心潮的翻涌,让他们情绪激昂,想要大吼出声,让赵宁收回这些金银,表明自己绝对没有怪罪赵宁的意思。
他们是并肩浴血,把性命拴在一条裤腰带上的生死同袍,怎能接受赵宁这样的好意?
赵宁为他们已经做了足够多,且不说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现在连官位都丢了!
但在他们出声之前,赵宁就摆手制止:“这不是什么恩赐,而是众将士应得的。
“军中讲究公平,我带你们出生入死,我带你们血洒疆场,我带你们埋骨他乡,我靠你们击败强敌,我靠你们功成名就,我靠你们杨名塞北......
“我没能保住你们的军功,可我若是连你们应得的东西,都给不了你们,那我就没资格做你们的将军,没有脸面面对战死的将士,没有资格做一个雁门军!
“收下属于你们的东西,继续镇守北境,保家卫国,这是军令......不,这是我最后的希望。”
说着,赵宁转过身,走下点兵台。
“少帅!”
“少帅怎能自责......”
“少帅留步,我们不能......”
“少帅......”
众将士群情激奋,无不起身高声呼唤,很多人明显都带上了哭腔,这些流血、战死也不流泪的铁血汉子,现在却一个个泪如泉涌。
他们想要表明心迹,挽留赵宁,可赵宁已经走下点兵台,消失在甲士身后。这让他们怅然若失,也让他们心中愈发难受——跟之前不一样的难受。
“少帅......”